虽然如今的飞跃已将60%的产品出口到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创汇达2.3亿美元,但邱继宝说,他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飞跃跨出国门的第一步。
走出国门
1989年,刚刚创办不久的飞跃,还只是国内缝纫机业的一个无名小卒,在国内的市场空间也不大,于是邱继宝萌生了去国外闯闯的念头。用邱继宝的话说,"飞跃走国际化道路也是被市场逼出来的"。那时广交会是中国产品走向世界的一个窗口,但却还不允许民营、乡镇企业进入,邱继宝只能千方百计"托关系"把产品带入广交会,自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心想知道外商想买什么样缝纫机的他翻墙进去,结果被保安逮个正着,罚款50元外加罚站半小时。但他并未气馁,罚站一结束又赶往深圳罗湖口,托一位来深圳买菜的香港妇女带回一本香港黄页的电话号码簿。回去后就开始在电话簿上查找香港的缝纫机经销商,再把产品拍成照片按地址寄去。"最后一位香港缝纫机经销商告诉我,我们的缝纫机太落后了,可能在南美、非洲会有市场。就是这可能两字让我看到了希望。没受过高等教育的我,虽然不知道南美、非洲在哪里,但从此做梦都想到南美、非洲去推销我的缝纫机。"谈起当时的情景,邱继宝仍觉得历历在目。经过一番奔波,1989年的秋天,邱继宝带着从浙江省外办借来的翻译,第一次跨出了国门。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哥伦比亚,20天跑了7个国家,带回了2万多美元的订单。
正是第一次出国让邱继宝看到了自己产品的不足,看到了海外市场需求的巨大,也坚定了他走国际化道路的决心。
1994年,通过五年努力飞跃逐步打开了南美市场,出口创汇也到了1000万美元,但不期而至的墨西哥经济危机却给了邱继宝当头一棒。不服输的他没有坐等南美经济复苏和国内利好政策的出台,而是迅速转向东南亚、中东市场,到1996年飞跃已与世界50多个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出口创汇突破2000万美元。但距上次危机仅仅两年,新的更大的麻烦又接踵而至。1996年底泰国出现通货膨胀,不久整个东南亚陷入金融危机。
十年后的今天,回忆起东南亚金融危机给飞跃带来的重创邱继宝神情淡定,认为它反而让飞跃实现了由量到质的跨越。"首先促使我思想观念转变,让我对飞跃今后该走什么样的国际化道路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当时面向5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2000多万美元的出口,并不说明我们的产品好、质量高,完全靠的是价格优势。我一直在想假如飞跃有本事、有能力把缝纫机卖到政治、经济更稳定的欧美各国去,这些危机也许不会碰到。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装备以及一流的管理。从东南亚危机后,我就决心一定要造出最好的产品,不管付出多少代价,也要把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引进来"。于是邱继宝跑到德国、意大利聘请了3位专家在北京成立研发中心,在日本收购一家小型工厂,聘请5位日籍专家成立技术中心,并利用当时国家引进高新技术及装备的鼓励政策,抓住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而我国人民币坚挺的机遇,大量从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引进先进的自动化加工设备。"1996年以前我们从韩国引进一条生产线要1000多万美元,而当时只要几百万美元。飞跃借东南亚金融危机不仅提前实现了装备自动化,而且节约投资近亿元"。这让邱继宝颇感得意。
自此,飞跃的产品开始从低档向中高档转变,市场也由低端向高端迈进。1997年和1998年飞跃市场的增长点转到了欧美,去年2.3亿美元的出口中有1.3亿美元是欧美发达国家贡献的。
邱继宝说:"跟欧美发达国家打交道,他们要求很高,但严师出高徒。他们最关心的不是价格,而是你的产品由谁设计的?是否有专利?你参照的标准是否是国际标准?你的产品有没有通过国际认证?东南亚危机之前我自主创新的意识不是很强,更不要说自主知识产权与专利技术的意识,但要将产品打入欧洲市场你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必须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与自主品牌,必须拿出拥有最先进技术与最高质量的产品,因为你所面对的是世界上最挑剔的用户,和你竞争的是全球最顶尖的同行。依靠自主创新,把产品从区域的领先提升到中国的领先,再提高到世界的领先,这才是飞跃要走的国际化道路。"
自主创新
国际市场上的一番摸爬滚打,让邱继宝看到了自主创新"点铁成金"的威力。正是自主创新,让一台缝纫机卖出了宝马车的价格,让传统的缝纫机业焕发了生机。为了让飞跃成为全球缝纫机行业最优秀的供应商,邱继宝将把自主创新进行到底。
"自主创新对我来说比命还重要。"这是邱继宝通过走国际化道路所得出的最深刻的认识。"在1990年前,飞跃创业初期基本上是在仿造别人的产品。但自把飞跃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后,我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如果不创新,我们就没有竞争力,就没有市场。尤其是对缝纫机这一传统产业,不改造、不创新就没有前途。"
上世纪90年代,飞跃第一次对传统意义上的家用缝纫机进行了改造创新。他们用工程塑料代替了原来的铁疙瘩,不仅减少了制造过程中的铸造污染,重量也由将近100斤减到只有10斤,功能则从缝补衣服一项增加到钉扣、锁眼、绣花等至少20项,身价由一台100多元涨到1000多元,并且大批量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
飞跃对工业缝纫机也进行了创新。邱继宝在国际展览会上看到德国、美国、日本的缝纫机都已实现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不甘落后的他投入2亿多元,组织人员自主研发成功了机电一体化工业缝纫机的核心控制系统---芯片,最终在中国第一个实现了工业缝纫机的自动化、智能化。"如果不创新,我们的老产品现在只能赚取一包香烟的钱,创新后的工业缝纫机贵的可卖到100多万元,相当于一辆宝马车"。
"十五"后期,飞跃又对家用缝纫机进行了新一轮的创新,把芯片技术加到家用缝纫机上,价格再从每台1000元上升到每台1万元。此外,通过创新飞跃还使产品功能不断得到延伸,原来只能做服装的缝纫机,现在还可以做箱包、鞋帽,品种达到500多种。
每年能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几十个新产品,新品产值率达70%,并已累计获得专利300多项。
正是坚持不懈的创新让飞跃能不断地做大并朝着做强的目标迈进。如今的飞跃不仅是中国缝纫机行业当之无愧的排头兵,其规模在全球也是最大。按规划,到2010年飞跃要实现273亿元的销售产值,进出口额15亿美元,利税15亿元。
邱继宝表示,飞跃今后的发展将不会追求量的扩张,而要在质上寻求突破,在创新上进一步提高。他还提出了六个不动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动摇;坚持先进制造不动摇;坚持走国际化道路不动摇,他认为国际化包括人才国际化、市场国际化、装备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管理国际化等,去年飞跃已开始在资本的国际化上进行尝试;坚持自主创新不动摇,邱继宝表示,不创新,今天的名牌就将是明天的垃圾,不创新,飞跃今天走在前面,明天就会被甩在后头;坚持人才战略不动摇;坚持创世界名牌不动摇,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和中国出口名牌的飞跃,下面所作的将是努力打造成世界品牌。
邱继宝说,飞跃的最终目标是要成为全球缝纫机行业最优秀的成套设备供应商。
信息来源: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