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今年棉花种植面积将比去年下降10%,达到50万亩左右。这是历年来四川省农民种植棉花最少的一年。 省棉麻公司有关人士称,今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为7500万亩左右,较2004年减少近1000万亩,减幅为12%左右。
农民减少种棉的直接原因是去年棉花价格不理想。去年10月以来,籽棉收购价一直呈下降趋势,该省平均价在5.4元/公斤左右,比上年同期的6.8元/公斤下降21%。
国家发改委预测,因为今年种植面积大幅下降,而需求缺口又继续加大,所以今年棉花的价格十分看好。按现在的棉价测算,农民每亩棉花将会得到比去年多100元左右的收入。专家称“多数农民得不到这种增收效益。”
根据多年经验看,如果头年棉花价格低,农民次年一般会减少种棉面积;相反,农民的种棉面积则会小幅上涨。近年四川 省棉花种植面积虽然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农民的种棉积极性就像棉价一样年复一年上下波动。依靠经验对价格走势作判断,常常使农民抓不住“财运”。
成都倍特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经理邓宏表示,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农民受观念、信息等制约,无法对市场作出准确预测。邓宏分析过该省多起因盲目跟风发展种植、养殖项目,结果造成产品卖难的案例。她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缺乏捕捉、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很多农民改换种、养品种只是出于直觉,而非有意识的理性选择。但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信息,则可以很好地纠正农民的盲目行为,引导他们理性地选择种植品种。
首先,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可以为农民的远期种植项目提供合理的参考价格。期货市场有众多的交易者,期货价格能够集中反映出较为真实的供求关系及未来的变化趋势。其次,期货市场不仅能影响价格走势,而且还能实现风险转移与风险再分配,农民不必承担所有风险。
东三省的农民对期货市场已运用自如。黑龙江、辽宁等地的豆农已习惯参考期货价格确定大豆种植面积,通过参与大豆期货市场交易来回避市场风险。去年,黑龙江省将大豆期货价格信息及时传送到农户那里,使农民在较高价格出售大豆,增收10多亿元。
期货市场不仅能帮助农民规避风险,还能实现套期保值。以前,农产品都是在短期内集中上市,种粮人难有定价权。但农民如果能利用好期货交易市场,不仅能通过价格比较选择市场前景好的种植项目,还可以掌握定价和销售主动权。
以棉花生产为例,近期郑棉期货价格走高,呈正向基差排列,今年3月以后价格稳定在13000元/吨以上,这表明远期棉价大幅下跌的可能性极小,预示着今年农民种棉将会比去年有较大收益。如果农民能从有关渠道了解这一信息,就能加强棉花种植的信心,扩大面积,实现增收。
“在这一点上,东北农民就要敏感得多。”邓宏分析,东北农民种地规模偏大,一户农民种上百亩地的不在少数,规模化种植使农民对市场信息十分敏感,对期货市场的关注也多些。而四川省农户多为小规模经营,受能力、收益压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民对价格信息的变化显得较迟钝。
然而从长远来看,农产品要赢得更大范围的竞争,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生产势在必行。这就要求种植者具有更强的市场分析、风险化解能力。
邓宏认为,期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农民做到这些。她建议,政府要鼓励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合理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和规模。
鉴于四川省农民土地经营规模小,缺专业知识、缺资金,直接参与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有一定困难,所以可采取发展壮大经纪人队伍或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办法来达到利用期货信息,进入期货市场的目的,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