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国的纺织行业集中遭遇了三次前所未有的重大“险情”。为此,记者走访了很多的面料企业。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了危机的“洗礼”,大家似乎都意识到了一些从前所忽略的问题。而有些问题虽然以前也有所意识,但由于这几次危机的“刺激”,也被众多企业作为了自己发展的战略重点。例如,生态标准、时尚理念、新技术研发 ……而将这些问题归结在一起,就会发现,其核心都指向了一点——— 面料的档次提升。
提升面料档次,说起来轻松,但落到实处,便遇到了一个坚硬的“ 门槛”,那就是生产和开发的产业成本。
成本,在我国纺织行业多年来的发展中,似乎一直都是一个有利的优势。凭借着成本的低廉,我国的纺织面料产品多年来一直都是美国、欧洲等进口大国的抢手货,也成为了多年来我国纺织产业出口创汇持续走高的重要原因。
但是,在经过了今年的危机之后,我们越来越发现,成本,这个天天挂在嘴边的词语,似乎有着不一样的含义,或者说,对于“成本”的概念,我们已经误解了多年。
在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看来,“成本”的概念并不是我们所习惯于理解的那样,是生产产品的资本投入,而恰恰相反,是我们在进行某种生产的决策时,所不得不丧失的最大机会,从而因这些机会所付出的最大代价。
多少年来,由于我们对“成本”这一概念的误解,导致了我国纺织品面料产品持续的低档次格局,更多的只是以“量”上的增长来提高利润。例如,我国每年都会以极低的价格向欧洲和美国出口大量坯绸,而人家在将这些坯绸进行一定的技术加工之后,反而会以相当高的价格销往我国,从而赚取更高的附加值利润。这样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
这就是我们的代价。或者说,这就是我国多年来纺织品面料产业的真正成本。
在这种被误解的“成本”概念下,面料产品更多地成为了低档的衍生,并且使这种格局成为了一种长久的惯性,从而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纺织品面料行业的产业升级。而且,这种制约不仅仅存留于硬件设施、科研、设计开发能力等方面,更在企业战略意识的决策层面上起到了长久的影响效果。
于是,我们看到,在“莱卡”大举进军中国市场之时,为什么国产氨纶的品牌会如此沉寂。从深层次上分析,它反映了我们的企业与杜邦等国际大公司在经营理念上的差距。我们不少的企业往往更多地着眼于产品的有形价值和近期利益,以此来降低他们眼中的“成本”。而对于像品牌价值这样的无形“成本”及其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换一种对于“成本”的理解方式,或许也就更新了积淤已久的“档次”情结。( 中国纺织报)
中华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