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国内汽车产销重又呈现久违的高速增长,甚至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似乎另一个“井喷”就在眼前。
然而,从市场层面上看,层出不穷的新车,未必都能够“夺”人眼球;一波又一波的降价,也不是每个车型都能“一降就灵”。
从企业层面上看,有的依旧能够赚得盆满钵满,有的只是略有盈余,更有的干脆是赔本赚吆喝,当然也不乏连年亏损、陷入窘境的,正所谓“有人欢喜有人忧”。
这一切都是因为整个汽车市场和环境均在改变。
政策环境骤变
近年来,国家和有关政府部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对汽车工业的节能、安全、环保等三大主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
国际能源形势紧张,国内燃油价格一路走高,节约能源已经不可避免地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无论是国家公布对于消费税率的调整,还是国务院发文取消各地对小排量汽车的限制,抑或是相关部门鼓励企业研发各种替代燃料汽车,最根本目的都是在于鼓励节能产品,降低汽车产品对石油的依赖。
同样,在汽车安全方面,面对每年约10万人的交通事故死亡数字,政府部门对所有汽车的主动与被动安全性都非常重视。各种有关碰撞试验的法律法规,正在不断的实施与完善之中。
而在环境保护方面,不断加严的指标,各种必备的装置,正在逐步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考验企业的技术能力,并且已经在事实上对不达标企业形成新的门槛,对某些后来的企业设置了壁垒。
如前段时间,在北京实施国III排放标准之后,一些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准备,或者根本不具备升级的能力,最后不得不暂时或永久性地退出这一颇具魅力的市场。
而某些尚在“襁褓”之中的车型,由于环保指标较低,关键是企业决策者的预见性不够,如只能达到国II排放标准的,企业不得不从头再来,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说,也延误了新产品推出的契机。
市场环境不同
汽车市场再次“向好”,客观上提高了一些企业的市场预期。但是,厂家的期待并不一定都得到满足,再也不会出现几年前:在产品上——是个车子就卖钱,在企业之间——你好我好他也好的非正常状况。
一方面,与国家的相关政策相对应,国内消费者对节能、安全和环保的认识程度大大提高。
从各种调查或市场反馈来看,与以往对气派、豪华等指标的高度关注不同,现在的消费者购车普遍关心油耗、排放和安全配置等指标,甚至成为决定性的指标。奇瑞QQ、天津一汽夏利和上汽通用五菱Spark等微型轿车的高速增长,不仅是其价格比较合理,而且也说明消费者对节能、环保的重视。
另一方面,消费者的购车、用车观念日趋理性,日趋成熟。
5年前,单凭某家企业炒作一个概念,消费者就会对一款在国外已经停产的车型趋之若鹜,甚至不惜加价购买。现在,一款车上市,消费者不再轻易盲目跟风,而是能够从容不迫地货比三家,甚至是货比多家,最后才作出选择。某些一度抢手的车型,现在已经悄然退市,这也充分表明消费者的成熟。
竞争格局复杂
在激烈的竞争中,国内汽车产业格局已经和正在逐渐分化,以往的强者并不一定最强,而曾经的弱者并不一定恒弱。每个企业似乎都有机会,也都在做最后的一搏。
以乘用车为例,早在5年前,这种竞争还基本局限在大众、通用、标致-雪铁龙和本田等几家在华合资企业之间,数量也在10万辆级别上。现在,在大众、通用和本田的在华合资企业之外,丰田、现代、日产等都显露出咄咄逼人的气势,而在数量上已经达到30万辆级别。
一个突出的例子:谁能想到,短短3年时间,北京现代从零开始,目前产销量已经接近30万辆的设计能力。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有的合资十几年的企业,如今的产销量仍在10万辆上下徘徊,并不断曝出亏损的消息。
同时,个别习惯于引进落后车型,或者只是热衷于“小改款”一类小打小闹的企业,市场已经难有其容身之地。如个别在原有发动机上再扣个新壳子之类的,上市不到一年,几次大规模降价,依然难以实现其良好的预期。
另外,5年前,奇瑞、吉利等自主品牌,最多算得上“小荷才露尖尖角”,当时他们还在为获“准入”而东投西靠,为上《目录》而奔波呼号;而今天,以奇瑞、吉利为代表,长安、长城、哈飞、比亚迪和江淮等自主品牌群体,在中低端产品上对合资企业发起攻势,并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也博得了人们的尊敬。
总之,“井喷”再现,市场在变,适者生存。
信息来源:新浪车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