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Google,搜索“创新”1亿条、“creative”12亿条。在这个竞争激烈、求新求变的生存环境中,“创新”无疑成为最炙手可热的词汇。创新理念的广泛关注固然是件好事,但其中以其冠名、鱼目混杂者也不在少数,××创新公司、××创新产品随处可见,究其实力未必表里如一。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今年竞争力测评中增设“最优创新企业奖”,也是希望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作风、务实的评选推出行业中的创新楷模,引导纺织企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不仅要提倡这种理念,更要有所实干、有所进步。
此次“最优创新企业奖”的评选,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参评企业的研发投入、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情况、创新绩效,以及获得的具有权威资质机构颁发的科学、技术、研发等领域的奖项,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产品开发基地企业、流行面料入围企业等。当然企业也必须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并普遍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
经过对各种相关信息的处理,浙江华孚、山东海龙、鲁泰纺织三家企业获此殊荣。当然他们的当选不仅是对企业个体在创新方面努力和成绩的肯定,也是对那些正在不断积极创新的群体的鼓励。
在此,为了使业界对当前行业在创新方面的发展态势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轮廓,小组在解读竞争力测评中与创新有关信息的基础上,又听取了业界各方人士的看法,总结出当前行业在创新方面的三个特点:
· 创新意识强烈,产品策略多样
· 研发力量薄弱,原创新品较少
· 文化创新崭露头角
下面就分别具体阐明。
创新意识强烈,产品策略多样
在走访各企业的过程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企业家对于创新的高度关注。他们不但将创新意识深深地植入头脑中,也结合各自不同情况对创新又产生了新的见解,最终将这种意识融入到产品中去,通过不拘一格的产品创新策略为最终赢得市场加码。在这里,我们不妨以竞争力参评企业为样本,看看这些创新策略吧。
·“复合型”——将不同领域相互融合,如山东海龙“年产45000吨粘胶短纤维系统化、工程化研究”;
· “节能型”——以高效降耗省料为重点,如常州三毛“新型化纤应用技术及低含毛混纤产品开发”;
· “保健型”——关注人体健康,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山羊绒混纺抗菌内衣” ,山东如意“毛纺织远红外线毛织物的研制与开发”,青岛喜盈门“生态纺织品——负离子远红外保健毛巾系列产品”;
· “环保型”——迎合环保消费意识,如铜陵华源“麻纺织清洁生产技术与麻制环保型汽车内饰材料”,兰雁集团“环保家用牛仔面料工艺研究及产品开发”;
此外,满足工业生产需求的“安全型”、用途相同但档次不同的“系列型”、集实用与美观于一体的“艺术型”也都是在产品创新中所应用。可以说,企业在产品思路定位上也秉承了创新的理念。
研发力量薄弱,原创新品较少
研发力量作为提升企业创新水平的重要因素,其力度的大小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从今年竞争力测评的相关信息来看,虽然各企业在研发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行业企业无论在研发资金的投入,还是在高素质人员的配套,以及研发成果的层次方面都存在较大缺憾。
具体来看,资金方面,虽然个别企业对产品研发非常重视,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6%,但竞争力入围企业平均不足2.5%的现状,还是多少让人感到遗憾。看看发达国家企业这一比例达到3%左右、世界500 强企业更是达到5%~10%,切实感到我们在研发投入上还是比较“吝啬”的。(图1)
图1 2005年纺织优秀企业研发投入情况

科研人员的方面,此类问题同样存在。对竞争力参评企业数据分析发现,棉、毛、丝、麻、化纤、印染、针织、服装八个行业中,研发机构人数只占企业总人数的2%左右,这还是未考虑研发人员科研水平时的情况。
研发资金和科研人员的不足,直接影响了研发结果的层次,原创新产品较少的问题较为突出。在访谈中,很多企业每年的新产品数量都达到三位数,竞争力参评企业中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也在16%~45%的水平,个别行业甚至达到80%。虽然新产品的品类和数量都比较大,但其中多数只是在工艺、图案、色彩等方面发生变化,即便“新度”含量较高的产品,也多为跟进式、尾随式、模仿式的产品。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如近几年来保暖内衣、纳米产品噱头的炒作,就是很突出的例子。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的原创型新产品则是少之又少。原创力量的匮乏,从侧面也反映出企业急功近利的心态和浮躁的情绪。
当然,要让纺织企业在行业平均毛利10%、利润率3%的情况下,同时要应对来自于能源、原料、贸易摩擦等的不利挑战,不顾现实条件去进行创新也是不现实的。如何平衡生存与发展、兼顾短期与长期,这是每个企业无时不在面临的抉择。
文化创新崭露头角
企业生存环境瞬息万变,不断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使之与变化的环境保持协调,企业才能适应并掌握变化的局面。尤其对于成熟的企业,企业文化的滞后,可能会导致企业战略的拖延甚至失误。
目前,具有前瞻意识的优秀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文化创新的重要性,从以往仅对技术、产品、服务、管理等范畴创新的关注,提升到对文化创新的重视。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但文化创新毕竟还处于萌芽阶段,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加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要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对企业内部员工的责任、对股东、对消费者的责任、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等。其二,要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从价值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规范层面对全体员工的价值观、精神、心理和行为进行全面的整合。其三,确立双赢价值观,不断地从合作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等创新资源,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此外,企业家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届竞争力测评中有关“创新能力”的部分数据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竞争力测评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