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5月29日电 (记者 龚瑜) 这些年,诺贝尔奖刚颁布,国内就兴起一片获奖者作品抢译热潮。因为先译、先面世、先赚钱。这些译著,往往是多人分工合作,各译一章,然后拼凑而成,连获奖者的名字都常常前后不一,其内容更是叫人不忍细读。中国翻译协会会长刘习良近日在“2006中国国际翻译产业论坛”上如是说。
刘习良指出,目前国内翻译市场缺乏行之有效的行业指导和统一监管,翻译从业人员
水平参差、翻译质量不高。
据介绍,我国现有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技术人员约6万人,另有数十万人以不同形式从事翻译工作。
我国大部分资深翻译家均非职业译者或专业出身,也都不以此为生。因此有人认为,无论从职业化或者专业化角度来说,我国的翻译产业似乎还未形成。
对此,中国翻译协会会长刘习良表示,建国以来,我国翻译工作较为突出公益型,翻译机构属于我国特有的事业单位。“翻译产业”作为一个概念和产业门类只是近年来才逐渐得到认可。而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目前我国属于各种经济成分的翻译服务机构已经超过3000多家,而今后,政府采购将成为翻译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能有力推动产业发展。
据调查,到2007年底,世界人工翻译市场将达115亿美元,机器翻译市场将达1.34亿美元。2003年中国的翻译市场产值为110亿元人民币,2005年突破200亿元人民币。
目前我国高素质的翻译人才缺口巨大,翻译作品质量良莠不齐。刘习良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的许多翻译作品不仅不能达到高水平,就连错译、滥译、乱译、甚至抄袭剽窃之作也非鲜见”。
国际译联副主席、中国译协副会长黄友义表示,解决现在的问题有两种办法,一靠市场机制来调解,二由政府进行市场规范化管理。而政府也往往成为翻译企业的客户,造成监管的难度。目前国内没有一个完善的行业标准,国内翻译企业准入标准太低,造成市场混乱。因此,需要相关法律规定的出台。
外交部翻译室副主任张建敏也现身论坛。他说,近日见诸媒体的所谓“外交部翻译年薪50万”并非事实。外交部译者是公务员身份,享受公务员待遇。虽然市场上口译员尤其是同声传译的身价颇为吸引眼球,但是大部分翻译工作者依然默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