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觉得生活没意思,很安静的活着,没想会有什么事。安静一辈子。
我也是从抑郁症走过来的·这持续了三年。
我从小一直特别优秀,顺利进入了市重点,那里的的同学让我知道自己长的还可以(在那之前自己从未察觉过),于是便没有心思读书了,再于是就早恋了,成绩也就一落千丈,重点高中一些老师对差生的不屑一顾,好学生对差生的不愿搭理,一些中下游学生对我的一些议论,再加之亲人朋友等对我的高度期望,把我压的喘不过气来,于是一蹶不振。
后来感情道路也走的很失败,一个,欺骗我感情,那时他只是身边缺女人。一个,骗我钱。当然,这是在很爱很信任他的时候自愿给他的,当时他已经毕业了去了外地(他是我的学长),他说他跟一朋友把一人打成植物了要赔钱,于是我尽可能的凑了钱寄去了。分手后我足足有那么一长段时间不愿相信他是骗我的。还有一个,骗走了我的心,他喜欢了我那么久对我那么好,但我年少轻狂不懂得珍惜眼睁睁的看着他从我的指尖溜走。他是唯一一个值得我爱的人额。颓废而绝望。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而后每天都在思考和反省、审视自己,并且每天都在调整自己的心态,有时写写日记,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不错的缓解压力的方法。当合上日记本的那一刻,感觉自己心情舒畅。
并且那时恰是身边的人在为高考奋力拼搏的时候,我也只能“自救”了。告诉自己要做一个好人,要变得成熟起来,要理智要明辨是非,要懂得珍惜,要善待对自己好的人,给自己一个笑容,对自己说我可以的我是勇敢的我很坚强!(其实有时真的脆弱到如古时窗户纸般一捅就破的时候再对自己讲出这些话,眼泪便会不自觉的倾泻下来)。
但是单单自我调节还是不够的,所以我找到了向父母倾诉,这种感觉真的不错,他们总是自私的站在自己女儿这边,为女儿考虑,这使得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也增进了。在那之前我从不与他们交流,因为生活简单也因为我优秀的缘故吧。呵呵。
后来高考运气不错总算是进了本科,环境换了,身边的人也换了,我更要求自己要以一个崭新的自我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将来的生活,学会小小地自恋,学会热爱生活,学会放下过去,放下那些不快乐的事情。收起那些忧伤的回忆吧,何必要让自己不断忆起呢?把他们深埋吧~去拥抱大自然,拥抱你的生活吧~
这是我的亲身经历,现在已经完全好了,呵呵。希望你结合自己的实际问题尽快让自己走出这种症状,也希望这些对你所有帮助。
PS:我当时也买了很多心理自助和感悟人生的书,但因为没时间所以基本都没怎么翻过,在此提一下仅是提供一种方法···
憂鬱症又稱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心理疾病,又稱為「心靈上的感冒」。患者一般主觀上感到強烈的悲傷和憂鬱,阻礙其正常生活和社會交往。
心理學上的憂鬱症不同於正常範圍內的情感脆弱或暫時的心情不好。它是一種由生理及心理精神因素所致的疾病。造成憂鬱的因素可能是一個事件,也可能有多種原因。在時間上可能維持幾個月,也可能是一輩子。病情在任何年齡階段均可出現,包括兒童。
憂鬱症患者常常可能會想哭、經常大發脾氣,心情總是不好,睡不好,吃也吃不好,每天胸口悶悶的,什麼都覺得煩惱,四肢無力,記性差,不能集中精神,做事緩慢,對什麼都提不起勁,沒有信心,常常想不開,更想尋死。有些症狀會與習得無助感相關。
主要症狀
臨床上,抑鬱症的主要表現為下面幾條。如果你發覺你有其中幾項都佔了,現在不妨去看一下醫生:
過分的憂傷和恐懼,及空虛。
快樂程度的下降,失去以往對於生活的愉悅感和興趣。
胃口和體重的下降或上升。
長時間的失眠及淺睡眠。
活動頻率的降低,變得焦躁不安,運動速度減緩。
身體及精神上易累。
經常感到罪惡、無助、沒有希望、焦躁、恐懼。
自信心下降。
決策能力、注意力、認知能力的下降。
記憶力、學習能力的下降。
一些重要的平時行為的變化,例如社交能力、脾氣、對藥物的依賴性等。
有自殘、自殺等傾向。
病因
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
社會(環境)因素
生理因素
主要是荷爾蒙問題,例如產後抑鬱症。藥物濫用也會容易產生憂鬱症。
遺傳因素
根據研究發現,患有憂鬱症的母親,她的孩子患有憂鬱症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兩倍。
生活壓力,壓力管理問題
社會急速變化使人未能適應,隨時產生挫敗感。節奏緊張,壓力不斷增加,管理不善,會影響個人情緒,例如過於繁複的考試。
性格因素
如果性格內向,不善於溝通,便會比較容易得抑鬱症。
治療方法
針對不同的成因,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一般來說,憂鬱症都不是由單一病因所產生。因此,病人要同時接受不同的治療方法。必須配合藥物治療(例如百憂解等藥物)與心理治療,可以解決生理及遺傳問題;心理治療能夠幫助病人建立正面樂觀性格。透過一些訓練班教授病人如何處理壓力。如果能夠及早治療,便可以痊癒。就其治療而言,要有非常的耐心與毅力,去克服情緒的起落,有事就找人談,不要悶在心裡,儘量朝向正面,勇敢的去面對。憂鬱症的患者更需要家人與朋友的支持,唯有他們堅定的支持,才能走出陰影。
抗憂鬱藥物的副作用
典型的抗憂鬱藥物,都是透過抑制血清素的回收,來達成解除憂鬱症狀的功效。精神醫學目前只能確定,腦中血清素的濃度與人類的憂鬱狀態有關,透過增加血清素的濃度,在統計上是可以有效的改善憂鬱症狀。但是科學還無法解釋為什麼某些人有效,有些人無效,也無法說明藥物影響人體實際運作的過程。 而服用抗焦慮/安眠藥物後可能會對藥物產生依賴或上癮,由於這類藥物的功用正是減低焦慮,幫助睡眠,可以使人有放鬆、舒服的感覺,有些人不用藥就會不舒服,有些人會不知不覺越吃越多。有人一天吃50顆安眠藥才能入睡,有人吃到70多顆,還不一定能入睡。因為每一個人體質的不同,服用藥物後反應不太一樣,服用這些藥物往往都必須與精神科醫師協商討論,決定藥量與是否換藥。 而長期吃劑量大的藥物,突然停藥,身體可能會不適應,而產生一些不舒服的情況,我們稱之為「戒斷」症狀。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2004年公佈某些抗憂鬱藥物會導致患者有自殺的傾向,並規定藥廠要在所有的抗憂鬱劑外盒上標示「黑框警語」,也就是最嚴重的警告。
除了有導致自殺的傾向,還包括焦慮、暴躁、失眠、情緒沮喪、暴力傾向、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恍惚、感覺遲鈍等,長期服用這些藥物會造成對它的依賴性,因而產生「藥癮」的情況。請參考美國精神科醫師著的為藥瘋狂,這本書中撰寫著許多精神科藥物的副作用。
即使在醫學界內部,對於抗憂鬱藥物的看法也不盡相同,根據英國一項最新醫學研究顯示,服用抗憂鬱藥物對於治療憂鬱症效果並不大甚至無效(黃貞貞 2008)。赫爾大學(Hull University)研究人員根據研究成果表示,精神科醫生最普遍開給病人服用的百憂解、速悅及克憂果等治療憂鬱症藥物,對憂鬱症病情較輕的病患,抗憂鬱藥物的效果不會好過安慰劑(例如喉糖、澱粉片)。換言之,過去抗憂鬱藥物所宣稱的療效(例如號稱可以控制腦內血清素分泌達到治療效果)受到強烈質疑,那麼憂鬱症藥物的療效可能需要被重新評估,是否是被建構出來的,這會影響很多人對藥物的信任。這項研究對於國內精神科造成衝擊,因而有些醫師對此回應,若症狀較輕的憂鬱症患者,本來就可藉心理諮商、運動等方式緩解,但是重鬱症患者一定要吃藥,如果配合運動、心理治療,效果會更好,但不論是輕鬱或重鬱,都應由專業人員診斷建議(詹建富 2008)。
为了你的健康 我劝你最好尽快摆脱抑郁的捆饶 因为抑郁的人多愁善感,有的甚至恨世嫉俗,长7的生活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总感觉活得很累,长时间处在巨大精神压力下身体抗病力下降容易诱发各种癌变,我爸就是因为长年累月的承受着没必要的巨大精神压力,长时间的失眠,患有脑萎缩的他居然还大量吸烟,最后导致了现在的重度晚期食管癌,生命危在旦夕.看着他躺在病床上痛苦的临床病症表现和那双渴望生存的无助的眼睛,我伤心欲绝`欲哭无泪```所以我在这劝所有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尽快摆脱困境,培养1颗平和的,不争不恼的心态,健康坚强的生活下去.时刻切记热爱生活,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