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媒体报道:北大小语种招生分男女划线,文科男生590分,女生598分;理科男生619分,女生636分。一些报考北大小语种的女生及家长为此感到不平。
“小语种”通常指除英语之外的其他语种,也称为“非通用语”。在未来北大人社区

北大外语学院某男生听说此事感到非常蹊跷。他说:北大往年划线从来没有分过男女生的。虽然老师会对招收男生有所偏爱,但那只能是老师间的潜规则。男生存在一定性别优势,好找工作,招生的老师必须要考虑到往后的毕业分配问题,因此这也可以理解。根源不在学校,在于社会。相较于社会来说,北大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
另一位同学介绍说:北大四月份的开放日,外语学院发放了一批资料,其中所有语种都已经限定了男女生比例,包括英语这样的大语种,这不是小语种的个体行为。也并不是老师歧视女生,而是小语种以后出去工作的性质有关系。
在同样招收小语种专业的传媒大学,日语系一位女生也认为:虽然学校高考分数线是一致的,但是老师有时候谈话间也会提起多点男生会有个调和作用。在她们班,42个人里面只有10个男生,而其他很多班就3到5个左右。小语种就业男生非常吃香,尤其是特别小的语种,比如说需要去非洲国家工作一两年的,用人单位会觉得男生更方便更能吃苦一些。刚开始自己很不服,现在好像觉得也不是那么不可接受。当然如果是水平不如自己的男生的话,自己是不会认可的。
对于上述招生中的男女有别现象,究竟属不属于性别歧视呢?
笔者注意到,在教育部2004、2005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曾明确提出:“未经教育部批准,高等学校不得规定男女生录取比例。”在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审议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草案》中,也特别规定道:“学校在录取学生时,除特殊专业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取女性或者提高对女性的录取标准。”这些规定彰显了平等和人文关怀。然而我们还是无奈地看到北大小语种招生中女生的分数线要明显要高于男生。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招生中的男女分别对待源于社会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正如北大外语学院男生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的:根源不在学校,在于社会。北大本身对女生并没有歧视,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甚至女生的成绩往往优于男生,可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故意偏爱男生。但是当今的就业形势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北大作为一个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也不可能忽视这个问题,为了自己的前途与声誉,它必须把招生和就业紧密联系起来。
不可否认的是,法律上的男女平等不等于事实上的平等,不论法律如何广泛地承认平等权利,在劳动力市场中,男性和女性被差别对待的现象却依然存在,北京高校毕业生中流行着“京男、京女、外男、外女”的排列法,透露出女性求职总是处于劣势地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曾对62个定点城市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或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另据国内一所大学对2005届研究生进行的一次调查,超过7成的调查对象认为,在同等条件下,招聘单位会优先考虑男生。这种性别歧视严重挫伤了女性的劳动积极性,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对此,一位长期从事女性与媒介问题研究的专家认为,性别歧视的问题最终需要整个社会来关注,而不是仅仅就事论事地批评某一些个人和单位。当我们在谴责某单位的性别歧视现象时,也应该想想是什么造成他们作出这样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