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袁贵仁认为,目前语言教学中要纠正重视外语而削弱本国语言的倾向。(2月27日《新京报》)
早年读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时领悟到,一个民族只有先学会自尊,才能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而自尊包括对母语的热爱和尊重。汉语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元素。近些年来,世界范围的学汉语热潮不断升温。然而,汉语基本素养的培育和提高在国内被忽视,比如学生单纯注重外语学习、忽视中文基础的倾向,一些内销商品说明书爱用“洋文”,也有的商品、写字楼、住宅区的名称本身就洋味十足,还有的公厕不用汉字而以英文作标志等。中国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外语学习和人才的培育固然重要,但绝非要使外语“主宰”那么多中国人的生活甚至命运(考试不过关,影响就业、晋升)。就现实需要而言,精通外语绝非全民族的课题,它只对确有需要而实用者具有意义。
强调尊重母语,并非盲目排外,也非狭隘民族主义。母语不是单纯的交流工具,她对于培育民族精神,涵养民族情结,弘扬民族文化都有极强的凝聚、教化作用。外交场合各国都坚持使用母语,意义也在这里。因此,我们应该摆正母语与外语的关系,而不可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