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上66%的水产品都是由中国生产的,中国出产鱼产品的量可占全世界需求的49.3%,并有持续上升的趋势,然而现在中国只能出口8%的鱼产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鱼产品的质量标准不能达到国际市场的要求。记者近日获悉,在广东省农业厅等单位的支持指导下,广东将率先在国内发展“无公害养殖”高科技养鱼业,以解决鱼产品出口问题。
根据计划,广州市天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有关单位已投入1200万美元在阳江、韶关、乐昌及河源四地完成基地建设,预计5月份即可投产。据了解,该计划采用的“无公害养殖鱼”是一套无污染、无抗生素和无药物残留的技术,包括设备、装置及启动服务、物料供应及鱼产品处理等,都取得了相关专利。为避免污染物接触,无公害养殖渔场采用经处理过的水、SPF(不带病原体)鱼苗,有机饲料及特别防污染控制技术,确保鱼产品是不带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同时,无公害养殖渔场系统依据环保理念设计,过程中所有排放的水都能符合环保标准,并获得美国环保署认可,可将废水排于食用水收集区内,在10年的经营中并未为环境带来任何影响。据业内人士介绍,由这种无公害养殖渔场生产的鱼产品,连续3年在澳洲悉尼拍卖市场取得最高售价,经济效益十分理想。
据悉,广东是该计划在全国的第一个项目基地,在广东建设好第一期渔场后,按计划还将在中国32个省(市、区)陆续建设“无公害养殖鱼”渔场,预计将投资385亿美元,在中国生产3200万吨鱼产品,创造直接和间接的就业职位535万个,带动中国水产养殖业新的技术革命,与世界市场接轨。其计划中的每个养殖基地第一期用地都将达2000—2600亩,第二期用地3000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