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讯日前,媒体报道了河南省一些地方出现疑似蜱虫叮咬致病事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9日对蜱的特点及预防控制知识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提醒公众,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是寄生在家畜、鼠类等体表的虫子。它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余种。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夏天较活跃,冬天基本不活动。
蜱叮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更为严重的是,蜱可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发现蜱时,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进行消毒。
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
个人防护方面,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每天的旅游活动结束后,旅游者还要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叮入或爬上,发现蜱后立即清除。
此外,鼠类、家畜、家禽易被蜱侵袭,是主要的检视和防控对象。清除杂草,清理禽畜圈舍,搞好环境卫生可有效预防蜱类的孳生。发现家畜、家禽携带蜱类,可及时检视,用镊子取下后焚烧。蜱类较多时,可喷洒倍硫磷、毒死蜱、顺式氯氰菊酯等杀虫剂,或对家畜进行定期药浴杀蜱。
城市以及我国无蜱分布地区居民家中饲养宠物通常无蜱寄生。如果携带宠物去有蜱地区出行,返回时应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