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开头,作者对于美国在“隐形”与“反导”技术方面的评价有一定的倾向性,不够公正。而且作者在讲述冷战时期美苏军备竞赛的起因、过程与结果时,完全是站在西方阵营的角度去看待的问题。
中国有句俗语:“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战争一旦结束,发言权往往掌握在获胜一方的手中,而失败者只能任由其丑化。在现实面前,世人的看法就难免欠缺公正。“见高拜,见低踩”,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文中提到冷战时期,美苏间的军备竞赛,苏联是被美国的“烟雾弹”所迷惑,本着一路尾随、追赶的思维,直至国力不支而解体的。其实哪有猎手会笨到一直跟着猎物身后跑,在长久的追逐过程中,总会发现适当的改变路线,猎物也能进入自己的攻击范围。前苏联的国防政策在那个时期被称为“斧头”理论,粗俗点说:就是两个人决斗,在对方还没反应过来时,先用斧头劈掉对方的双手。或许也能理解为“积极进攻”的战略,这是其建立在对己方强大军备的自信上的。例如,与西方国家不同。前苏联海军在落后对手的情况下,没有在规模上与之进行抗衡。而是强调了单艘舰艇的强大杀伤力与其在战时的可维护性。并另辟新径,在发展水下力量(潜艇)方面超越了对手。“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是冷战时期美国海军用来猎杀USSR核潜艇的,而等到它正式服役时,强大的对手已不复存在了。我们常说前苏联的武器是如何、如何之差,二战时期,西方阵营对苏联的T系列坦克也没有过什么好的评价。而当德国进攻苏联,在广阔的苏联国土上与之进行坦克大战时。西方人发现,前一次战役明明干掉了1000辆苏军坦克,而下一次进攻中却有双倍的T系列如钢铁洪流般涌向德军的阵地。这种成功的战例也促使前苏联的军事装备,开始往“简单使用,易于维修”的方向发展。
“星球大战”一纸空文导致苏联解体,就美国看来,也是非常意外的。而且,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各领域间的竞争并不总是美方领跑。例如,1957年10月4日。当苏联宣布成功将世界上第一颗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送入轨道时,美国官员宣称,他们除了对苏联首先成功发射卫星感到震惊外,还对这颗卫星的体积之大感到惊讶。这颗卫星重83公斤,比美国准备在第二年初发射的卫星重8倍。而在1961年4月12日,当苏联第一位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4.75吨的“东方”号宇宙飞船在外太空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约40,000千米),历时1小时48分钟,于10时55分降落在前苏联境内时。美国举国震惊,其总统当即向国会与国民许诺,倾国之力也要追上苏联。于是美国宇航局在政府的压力下,将其第一次载人火箭的发射时间提前至1962年的2月20日。而美国首位宇航员约翰·格伦在地球轨道的飞行时间远没有加加林那么长。
回到作者对美军尖端武器的评论上,我发现作者好像太拘泥于“隐形”与“反导”这两项技术了。当然,这是目前网上的热门话题嘛,只要是地球人都知道。而我对“发现——命中——摧毁”这种打击手段的看法是:“发现”取决于己方的探测能力与情报网络;而“命中”不同于“攻击”,强调“一击即中”,“隐形”能力是我方成功“攻击”乃至“命中”的技术保障;而“摧毁”是在“命中”的前提下,要求武器能够发挥出最佳的杀伤效果。发展与部署“反导”系统是一种防御手段,美军正力求它往“主动”的方面发展。也就是说,“被动”防御的“反导”系统好比拿一口大锅扣在自己头上;而“主动”防御下的“反导”系统等于是拿一只大锅直接把敌人扣在了里面。
因此,我认为我军如果要在常规军力方面抗衡美国。孤注一掷地发展“天军”是行不通的,那只会引起周边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军备竞赛。那样的话,“中国威胁论”就有事实例证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会大打折扣。而且作者似乎忘了什么是“星球大战”计划,当年美国想把美苏间的军备竞赛扩展到外太空。前苏联因为国力不支,倒下了。可按作者文中所设想的我军发展方向,又似乎是在把我们往前苏联的老路上引。
美军在最近两场局部战役中,初阶段总是攻击敌方的指挥、雷达探测与电力供应系统,剥夺对方的“发现”能力。因此,作者提出“外太空”应该是在美军的打击范围之外了。这种说法未免过于草率,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中,空基激光武器可由卫星或波音飞机运载,由此可见外太空迟早也会被纳入美国空军的势力范围。发展太空武器,不单是军事技术的问题,政治方面也要有深思熟虑。外太空就好比一块大奶酪,别人不动,你还是少拿两只手碰的好。
其实“战争”才是发展军事技术的“催化剂”,处于和平时期的国家,军事技术想在短期内有质的飞跃,是不大现实的。但如果她有高速发展的经济作支持,在其经济实力达到一定基础的前提下,传统的地区性军事强国也将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前苏联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现代战争拼的是综合国力。如果急于求成,那只会像前苏联那样“爆发力强,而后劲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