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坦克武器简介
军事上所有能够摧毁或阻滞敌方坦克的武器统称为反坦克武器。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反坦克武器。主动式反坦克武器包括:反坦克火炮、步兵反坦克武器、反坦克导弹等;被动式反坦克武器则指反坦克地雷及防坦克壕、崖壁、街垒、拒马等阻滞坦克前进的障碍物、工事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利用坦克技术和战术不成熟的弱点进行反坦克作战,包括使用地雷、反坦克枪和小口径反坦克炮以及特殊的工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坦克作战主要依靠坦克(富勒《装甲论》中说到:最好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坦克),同时辅以机载航空机关炮和航空炸弹,步兵则使用火箭筒、反坦克手雷和大口径反坦克炮等反坦克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反坦克作战方式向多种航空武器合同作战,远、中、近多层次结合,空、地立体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还研制出了反坦克精确制导武器,如反坦克导弹、激光制导炮弹等,使步兵完全能够对抗并消灭坦克。
另外,武装直升机在反坦克方面也具有较大的优势。美国“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就是坦克的克星。而其他非制导反坦克武器也向具有更强的穿甲力、更远的射程以及更大的杀伤范围发展。为了破坏坦克装甲,反坦克武器一般采用穿甲弹、贫铀弹芯穿甲弹、空心装药破甲弹和碎甲弹等穿甲、破甲、碎甲能力强的弹种。
二、反坦克武器现状
现今当人们说起反坦克武器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反坦克导弹、武装直升机,而不是从前的在第一时间联想到反坦克炮、反坦克步枪、无后坐力炮甚至是坦克了。确实,即便是曾经的主战反坦克兵器----坦克现如今也已经装备了炮射导弹进行增强,说导弹是现在的反坦克主力一点都不假。加上先进技术组成的武装直升飞机反坦克导弹更是如虎添翼,令所有坦克都退避三分,坦克的角色已经从原先的打人的角色转变为被打的角色,这使得“坦克无用论”一直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现代反坦克导弹的射程多为2000—4000米不等,第三代反坦克导弹射程达到5000米(典型的就是国产的红箭-9),据说在研制的反坦克导弹中有的能达到7000—10000米的射程,是真是假尚未得知。部分反坦克导弹可以采用炮射的方式进行发射也使其能力大大增强。制导方式也由起先的线控、肉眼锁定控制、半主动搜寻指导到现在的红外寻的、全主动制导,实现了全天候作战,发射后不用管,打了即能跑的目标。随着爆破技术的发展反坦克导弹的威力也日益增大以对付厚重的装甲,攻击方式也有攻顶、末段增速等新的方法出现。机动力因车载、机载而得到大幅提高,受地形限制越来越少。加上精度的提高这一切都想金刚箍一般使坦克显得越发脆弱,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武装直升飞机号称现代主战坦克的克星,海湾战争中“阿帕其”装备地狱火摧毁T-72的战例多不胜数,而坦克对直升飞机却是无可奈何。现代反坦克导弹的代表作有陶、地狱火、红箭、霍特、混血儿、菊花、短号等。
然而,导弹并未能将老式的反坦克武器避出市场,只因其造价太过昂贵,不能大量装备。先进技术大量应用的结果,导致武器系统研究、设计、生产、装备的费用直线上升,效费比随之下降。一枚120毫米穿甲弹价格2,400美元左右,一枚“铜斑蛇”(Copperhead)制导炮弹高达32,000美元,一枚“陶”要10000多美圆。美国耗费巨额资金发展的“腹蛇”(Viper)火箭筒终因技术复杂、价格昂贵而下马。名噪一时的FOG-M型光纤制导防空/反坦克两用导弹也因价格猛涨而被迫暂缓发展。虽说其攻击效果高而使效价比上升,但是即使是美国这样实力雄厚的超级大国尚且如此,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更需要认真考虑和选择可能负担的武器发展项目。而此时常规反坦克武器又闪现出光芒。
近年来一直有新的自行反坦克炮登场,口径多为120MM,如南非的山猫、国产的120MM自行反坦克炮系统。其特点是自动化程度高,机动性好,战斗全重低,可空运,并有相当的防护能力,甚至具有相当侦察能力。通过改进火炮和弹药使穿透能力大为提高,发射脱壳尾翼稳定穿甲弹在2000M的距离上都可以达到400—600MM的穿透力;改进火控方式,提高命中精度,装备红外热成像系统使观瞄能力提高。而无后坐力反坦克炮已经逐渐退出舞台。
三、今后发展趋势
发展要适应未来战争的形式
美国国防部长威廉•佩里在1995年2月国会所作的报告中指出:“在战区作战中阻止敌人入侵的关键是迅速地打击和摧毁大量的敌装甲车辆,用于达到这一目的的灵巧弹药的新技术正在日趋成熟。”这说明新型的反坦克武器正在朝灵巧方向迈进。
海湾战争的情况充分表明,现代反坦克战将是诸军兵种密切协同的空地一体化立体战,单靠任何一种新式武器都不能彻底摧毁对方庞大的装甲体系。因此在发展新式反坦克武器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单项武器战术技术指标的先进性,而且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综合分析各种不同武器组成的整个反坦克火力配系的作战效率,并使单项武器在整个火力配系中发挥最佳效率。
鉴于各种先进装甲技术在坦克上的广泛应用,未来主战坦克的防护能力将显著提高。为此要求未来的反坦克武器具有优越的毁甲能力,要能有效地摧毁各种性能先进的复合装甲、附加装甲和爆炸式反应装甲,尤其要大大提高对付爆炸式反应装甲的能力。随着各种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未来坦克的火力突击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显著提高。为此,要求新一代反坦克武器必须具有良好的快速反应能力,要能及时发现各种快速机动的装甲目标,快速计算射击诸元和实施射击,并能具有“打了不用管”的能力,完成射击后立即转移或向其它目标射击。
近年来,几次局部战争的反装甲战斗大多发生在城市居民地,未来的居民地战斗将更频繁地发生。为此要求大力发展适用于市区巷战的近程和超近程反坦克/反装甲武器。这些武器不但要尽可能减轻重量便于携带,而且要减小射击时的后坐力、后喷焰,降低噪音和火光等信号。便于在城市街道、窄小建筑物或其它密闭空间条件下使用。
多次局部战争都是利用夜暗掩护实施突然袭击,未来战场上夜间反坦克战斗仍将频繁发生。为此要求新式反坦克武器具备夜间战斗能力,采用各种夜间观察器材或红外热成像制导技术,以便在夜间黑暗环境或不良能见度条件下有效地使用。
适应不同作战需要,武器种类趋于多样化
未来反坦克战形式多种多样,有大规模装甲集群的对抗,也有快速反应部队的应急行动;有酷热的沙漠地战斗,也有激烈的城市巷战。未来的装甲目标,有最先进的第四代主战坦克,也有种类繁杂的旧式坦克,有60~70吨重的重型坦克,也有一批20~30吨重的轻型坦克正在兴起,此外还有大量种类繁多的步兵战车,装甲人员输送车、自行火炮、导弹发射车等装甲战车。而这些新型的坦克装甲车辆的识别特征越来越不明显,甚至有干扰机进行干扰、激光压制等。已经出现的主动防护系统也对反坦克武器做出了新的要求。
通过各种技术途径,提高武器毁甲效能。
威力不足是目前大部分反坦克武器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各国在研究下一代反坦克武器时都十分重视通过各种技术途径,改进或完善战斗部设计,提高其摧毁各种不同装甲的效能。爆炸式反应装甲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促进了串联式空心装药战斗部的发展。不但第三代反坦克导弹将普遍采用串联式战斗部,而且不少反坦克火箭筒也将采用。与此同时,发展相对地落后于空心装药战斗部的超高速穿甲技术近年来也得到显著发展。不但大口径火炮已普遍采用尾翼稳定式超高速穿甲弹,而且中、小口径武器也越来越广泛地配用了新式穿甲弹。超口径弹药也是一大亮点。一些新式反坦克导弹则综合利用了炮弹的高速飞行和导弹的制导精确的优点,采取超高速穿甲的方式,从而精简了制导系统,提高了作战效能。而某些导弹则用垂直攻顶等特殊机动来弥补穿透力的不足,爆炸成形战斗部技术的迅速发展,将有力地推进攻顶装甲武器的发展
改变传统习惯,攻击方式趋于立体化
长期以来坦克与反坦克武器的争斗采取正面较量的方式,结果导致坦克前装甲不断加厚与反坦克武器口径不断增大。以瑞典“比尔”(Bill)RBS56导弹为代表,许多新式反坦克武器开始采取攻顶装甲的方式,坦克顶部装甲薄弱,并且将近60%的面积很难挂装爆炸装甲,因此改用攻顶装甲方式可获得更好的毁歼效果。即便是不能将坦克完全损毁也能摧毁置于坦克顶部的观瞄仪器,达到致盲作用,使对手不能进行有效反击。目前不但在新式反坦克导弹的设计中广泛采用,而且在一些射程仅数百米的便携式反坦克武器中也已开始采用。与此同时,各种野战火炮和迫击炮发射的精确制导反坦克炮弹也普遍采用了攻顶装甲的方式。大部分身管火炮和多管火箭发射的布雷弹,则主要用于破坏坦克底部装甲或履带等行动装置,随着攻顶装甲和攻底装甲武器的大量出现,坦克与反坦克武器之间的争斗将进一步向立体化的方向发展。
反坦克武器超于制导化,智能化。
新一代反坦克武器将更广泛应用微电子学、高速计算、光导纤维,光电传感、红外捕捉等高、新技术,发展成可以自动搜索、跟踪目标的精确制导武器。法国率先在射程仅6,000米的“埃里克斯”(Eryx)武器上采用制导方式;美国的近程反坦克武器也已有多种制导方案。不少新式火箭筒将配用光电传感装置和高速计算装置,可以不用射手操作自行探测目标和控制瞄准射击。新一代制导炮弹将用全自主制导方式取代半主动制导方式,射弹飞离炮口后不需要任何人工干预即可自动搜索、跟踪目标、真正实现长期以来寻求的“打了不用管”的要求。
体积更小,对人员要求更低,更可靠
庞大的体积不便于隐藏、运输、战斗及转移,因新技术的应用而使反坦克武器系统更加轻便,操作也更加简便,对发射人员的身体、科技要求更加低,更容易应用。实现全天候24小时、全地形作战,打了就能跑,不暴露自身。
通用性高,打击范围广,制造反坦克武器并不一定非要攻击坦克不可,部队机械化增高,反坦克武器系统将不局限于攻击坦克、步兵战车等高等地面车辆,人员运输车辆甚至卡车也将其攻击范围之内,而发展防空/反坦克导弹/火炮系统(甚至弹炮合一系统)或者对海/反坦克攻击系统,甚至是三者都囊括其中,对坚固的堡垒使用先进反坦克炮攻击效果好,成本也相对温压弹低的多。生产简便迅速,补充及时,装填方便以利于快速多次攻击是反坦克武器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