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氏防务周刊》称其射程280公里,其陆攻型号可打击海峡对岸目标
2005年7月和2006年6月,《简氏防务周刊》和《汉和防务评论》分别报道所谓中国最新型反舰巡舰导弹YJ-62的消息。西方媒体对于YJ-62的关注折射出西方对中国具备远程打击水平的巡航导弹开发的关注。本刊编缉部综合海外媒体的相关报道为您讲述西方媒体眼中的YJ-62及其使用。本文并非同意其观点,亦非证实其内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2006年6月,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报道,称中国最新型反舰巡航导弹鹰击-62(YJ-62)已经装备中国海军。报道称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公司披露了更多的YJ-62的技术细节,但并未透露具体装备了中国海军的哪一型水面战舰。
《汉和防务评论》指出,YJ-62是一种高亚音速超远程反舰巡航导弹,其射程达280公里,大大超过西方军事观察家的预测,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台海海上力量的平衡,同时也在舰对舰导弹的射程等方面甚至取得了对日本、美国海军的非对称优势。
无独有偶,同一时期,美国《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也对YJ-62反舰导弹进行了报道。报道声称,在中国最近进行的固体燃料发动机实验中出现的导弹,西方的专家认为是YJ-62导弹,该导弹项目至少已经进行了10年,现装备在052C驱逐舰上。YJ-62导弹似乎有6-7米长,射程为108海里。巡航导弹用的涡扇发动机WS-500发动机首次在2004年底的珠海航空展上展出。由中国燃气涡伦研究开发的WS500发动机声称能够产生1125磅的推力。相比之下,欧洲的“风暴之影”、“斯卡普”导弹发动机产生的推力为1215磅,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为700磅。不过目前尚不清楚YJ-62将要使用哪种发动机。
鹰击超远程:高亚音速射程达280公里
《汉和防务评论》报道称,原来外界曾认为YJ-62是超音速反舰导弹,但目前看来YJ-62依然属于高亚音速范畴,其飞行速度约为马赫0.6-0.8,最小射程达到40-60公里,巡航高度为30米,末段巡航高度降低到7-10米。YJ-62依然采用中国反舰导弹一贯的主动雷达制导体制,具体形式为单脉冲捷变雷达体制。弹载雷达的作用距离为40公里,而小型的YJ-83(C-803)型反舰导弹的弹载雷达作用距离只有25公里。YJ-62雷达可对正负40度的海平面进行扇面搜索。
YJ-62包括火箭助推器在内的长度达到7米,如果不计算火箭助推器长度,则为6.8米。导弹直径540毫米。YJ-62翼展2900毫米,有效提高了滑翔时候的稳定性并且增大了射程。这种设计类似俄罗斯3M-54E1反舰导弹,并且二者的结构也基本相同,3M-54E1的射程為300公里。YJ-62的控制面可能是在发射之后,火箭助推段脱落,进入巡航高度的时候才自动打开的。
YJ-62与迄今为止中国研制的反舰导弹最大的不同在于其飞行中段采用惯性+GPS制导方式。当然这只是出口型的C-602的制导方式,中国海军使用的版本可能采用俄罗斯的GLONASS卫星定位系统或者保留将来能够使用“北斗”二代卫星定位系统的潜力。
YJ-62包括火箭助推器的总重量为1350公斤,其中弹头重300公斤,由此可见开发这种导弹的主要目的是攻击航空母舰那样的重型目标。弹头采用穿甲爆破弹,引信为迟延接触电子式,拥有三段保险系统,似乎与YJ-83相同的。
YJ-62的发射条件為6级海情,风速不得超过20米/秒。摄氏温度在-30度-+60度之间。
《汉和防务评论》主编平可夫总结到,YJ-62显然通过增大燃料箱容积同时换装新一代燃料从而实现了280公里的超远射程。YJ-62的出现,意味著中国的舰舰导弹技术水平达到了欧洲先进水平,某些方面的技术可能更加超前。
2005年7月27日出版的《简氏防务周刊》在其头条位置(Headline)刊发报道,称中国正在进行一系列的巡航导弹发射试验,其中就包括YJ-62反舰巡航导弹。《简防》在其报道中也声称YJ-62反舰导弹的射程达到了290公里。报道说,最新的资料表明,YJ-62是一种由中国发展的远程亚音速反舰巡航导弹(ASCM),采用惯性导航(INS)/全球定位系统(GPS)+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在舰载上被首次发现是在2004年服役的052C型(“兰州”号,舷号170)驱逐舰上配备。
《简氏防务周刊》称,YJ-6导弹是从1950年苏联SS-N-2“冥河”导弹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但新的YJ-62导弹与YJ-6的相似之处并不多。YJ-62导弹的弹体似乎更细和更轻,从设计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远比YJ-6现代化。据悉,YJ-62导弹配备有一个频率捷变雷达导引头,与安装在以前中国自行生产的反舰导弹上的单脉冲雷达导引头相比,能提供更好的抗干扰能力。
YJ-62导弹在射程和弹头重量上优于大量的西方和俄国反舰导弹,但不清楚是否导弹拥有相同的精度和抗干扰能力。然而,它证明中国有能力设计和发展世界级先进的反舰导弹。《汉和防务评论》的文章称,早在2004年初,一种新类型的反舰导弹发射装置首次出现在中国海军的052C型导弹驱逐舰上。该型发射系统与中国海军已有的YJ-8系列反舰导弹的箱形发射装置截然不同,新的导弹发射装置类似美国“鱼叉”和法国“飞鱼”导弹的圆筒形发射装置。
《汉和防务评论》称,YJ-62将是中国海军052C型驱逐舰(西方媒体称为“中华神盾” 舰)的主战装备。《汉和防务评论》还认为,YJ-62将和YJ-83一起以混合使用的方式同时装备中国海军新一代主战舰艇。这将极大的提升中国海军对水面目标的打击能力。
目前在解放军海军052A、051C、052B型导弹驱逐舰上都换装了16枚YJ一83反舰导弹,在052C型导弹驱逐舰上则安装8枚YJ-62。这样,首先在两种导弹的部署数量上,中国海军每艘新式水面战舰的反舰导弹总数都比目前日本、美国、台湾地区海军各式水面战舰所携带的反舰导弹数量多出2倍,从而弥补了新一代水面战舰数量不足的缺陷。
此外,YJ-83和YJ一62的射程大大超过了西方军事观察家的预测,前者的出口型C-802A射程达到180公里,与预计今年才服役的法国“飞鱼”MM-40 Block3型反舰导弹射程相同,覆盖180公里的导弹火力能够做到先敌开火;而YJ-62的出口型C-602的射程达到280公里。这两种导弹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台海海上力量的平衡,同时也在舰对舰导弹的射程等方面甚至取得了对日本、美国海军的非对称优势。
同时,《汉和》认为由于中国海军快速装备了上述两种新一代反舰导弹,台海地区的制海权已经提前向解放军海军倾斜。YJ一83的中段制导可能依然需要岸基飞机、舰载直升机的中继,YJ-62由于已经采用了GPS卫星定位系统,在实战中,如果出现GPS信号中断的情况,YJ-62目前的中段制导方式还是有可能得到舰载直升机或者岸基飞机的中继或者在必要时采用俄罗斯的GLONASS卫星定位系统。
新航母杀手
《汉和防务评论》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新一代主力战舰,正在混合使用各种反舰导弹,可用于重点攻击诸如航空母舰、两栖登陆舰那样超过万吨级的大型水面战舰。
《汉和防务评论》认为,解放军将两种反舰导弹混合装备是希望达成下列反舰导弹攻击意图:首先,明确任务。确定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种类的导弹攻击方式。YJ-83由于弹头较小,主要立足于攻击中小型水面舰艇。因此,在YJ-62已经装备部队的情况下,依然在新一代战舰上普遍装备YJ-83导弹。而YJ-62由于拥有300公斤的弹头,爆炸破坏力几乎相当于YJ-83的两倍,因此主要用于重点攻击诸如航空母舰、两栖登陆舰那样超过万吨级别的水面舰。2-4枚YJ-62拥有将近600—1200公斤的战斗部投射能力,加上导弹自身装填的燃料,有能力重创航母等大型目标。
其次,由于已经给新一代的022型导弹快艇和几乎所有主要的水面战舰都加装了新型战术数据链,中国海军的协同作战能力得到提升,这样更好地解决了不同种类舰只使用不同种类反舰导弹实施联合作战的问题。海战中,在海上、空中侦察、搜索节点确定了攻击目标的距离、种类之后,通过数据链,水面舰只能够即刻作出由哪一种反舰导弹进行攻击的决定。这样,在022型导弹快艇装备YJ一83导弹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数据链系统对180公里外的目标实施导弹攻击。
第三,两种导弹的混合部署还为中国海军提供了二次先敌攻击的几率。如上所述,两种反舰导弹的射程都大大超过了目前美、日、台湾地区海军实战部署的反舰导弹射程。因此,在海战中,YJ-62实施先发制人打击之后,YJ-83还将提供另外一次先发制人攻击的机会。当然这些都只是理论上的,美军之所以不发展远程反舰导弹,主要原因在于其海军的对舰攻击主要依赖舰载攻击机。同时水下核潜艇力量也占有压倒性优势。但对于台湾地区、日本海军而言,除非未来的台海冲突美军直接介入,否则在YJ-62、YJ-83舰对舰导弹的攻击之下,损失不可估量。而且,还必须考虑基洛级潜艇发射的3M54E“俱乐部”反舰导弹和现代级导弹驱逐舰使用的3M80MBE“白岭”超音速反舰导弹的作用。这两种俄式潜对舰、舰对舰导弹都是全程超音速或者末段超音速,射程达到220 240公里。这样在YJ-62、YJ 83射程接近或者超过两种俄式反舰导弹的前提下,协同作战的可行性加大了,也会使美、日、台湾地区水面战舰迎击作战的难度加大。
因此有媒体称,台海两岸可能发生的大规模海战模式已经进入反舰导弹主宰的时代。
YJ一62将出现陆攻型号打击台湾吗?
《汉和防务评论》认为,“在YJ-62的基础上,中国显然会将其改装成对陆攻击巡航导弹,类似3M54E一1与3M-14系列的发展关系,这是巡航导弹发展的必然规律。”《简氏防务周刊》的报道也提出了类似观点,《简防》认为,280公里射程的导弹可能形成解放军一种较远射程的对陆攻击巡航导弹(LACM)系列产品的基础。从技术上讲,同一个导弹平台,根据导引体。制和战斗部类型的不同发展出攻舰和攻陆两种型号并不难。譬如美国著名的“战斧”式巡航导弹就有攻陆和攻舰两种型号。而“捕鲸叉”导弹也有攻陆型号——RGM-84L型。只不过“战斧”是先有攻陆型,之后开发出反舰型,而“捕鲸叉”则正好相反,是在反舰型的基础上整合了远程对地攻击必须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改变了制导体制,发展出射程超过200公里的攻陆型。因此,完全有理由认为,中国科研机构也可以为YJ-62反舰导弹配备一个地形匹配+GPS的制导系统,用于攻击陆上目标。
《汉和防务评论》进一步分析道,由于两种导弹射程已经完全能够覆盖甚至超过台湾海峡的宽度,因此,如果部署岸基发射的YJ-83、YJ-62就能够贯彻全程封锁台湾海峡的战术意图。而且在对YJ-62的制导方式实施改良之后,可能发展出中国版的3M14系列岸对岸、舰对岸、潜对岸型对陆攻击巡航导弹。这样在福建沿海岸基部署YJ-62巡航导弹,也能够直接打击台湾地区本岛沿岸的战术目标。
《简氏防务周刊》和《汉和防务评论》的推测实际上反映了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真正关心的问题,那就是所谓的“巡航导弹威胁扩散”。美国很多研究机构,比如著名的智囊机构兰德公司,长期关注中国在巡航导弹研制方面的进展,发表了很多所谓的“研究报告”,对中国巡航导弹研制,装备情况进行猜测和评估。2005年12月,兰德公司发表了一篇长达330多页的报告,报告名为《中国国防工业的新方向》。在这篇报告中,兰德公司的专家们认为,中国反舰巡航导弹的研制、生产能力尽管与世界最先进的军事国家相比还稍显落后,但与中国的其他国防工业分支相比,已经比较先进了。中国生产的第一枚反舰导弹是从苏联方面获得许可生产的仿制品(液体燃料推动的P—15,西方称作SS—N一2A“冥河”)。在此基础上中国先后开发了一系列反舰巡航导弹(包括HY—l、FL-1、HY一2/3/4、YJ-6和YJ-62),这些导弹在射程、速度、推进系统方面不断取得进展,性能逐步提高。报告最后认为,中国在发展反舰巡航导弹方面的表现足以赢得人们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