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战斗分队具备一定的维修能力,是未来战场装备保障的必然要求。因为,装备使用者是第一个发现故障和损伤的人,是距离故障点和损伤处最近的人,如果能及时排除故障、修复损伤,就意味着装备能够快速恢复战斗力。这就要求战斗人员树立“装备维修人人有责”的“大维修观”,在提高使用水平的同时,下功夫提高处置紧急情况、快速排除常见故障的能力。沈阳军区某装甲团坦克一连的官兵们做了有益的尝试,值得借鉴。
合格驭手
7月上旬,沈阳军区某装甲团召开“装备使用分队提高自修能力”交流会。会上,坦克一连连长介绍了“使用维修都过硬”的经验。上级装备机关评价说:一连官兵在今年初的远距离机动中,排除各种小故障十几起,表现出很强的自修能力。他们不仅是新装备的合格驭手,也是新装备的抢修能手!官兵人人都有“故障记录本”
笔者发现,一连官兵,人人都有一个随身带的本子,上面记录着训练中遇到的各种故障和排除方法。几年下来,排除故障的方法记了一个又一个,小本子也换了一个又一个,有心的官兵还把这些方法编成了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三级士官郑清军,就属于这样的“有心人”。
抢修能手
一次演练前,小郑发现汽缸垫被高压气流冲破了一个口子,足有两厘米长,他立即向上级汇报,维修工程师从远处赶来,前后用了5个小时才修好。“要是自己能修,该多好!”回到营区,小郑和几名老士官聚在一起,研究分析参加此次演练遇到的故障和现场解决的办法。研究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一些简单故障的检测方法和排除方法编成了“顺口溜”:“启动不排烟,故障低泵前;启动排点烟,故障汽缸前;启动排黑烟,故障是活塞;启动咣咣响,故障汽缸垫……”如今,这些“顺口溜”在一连战士中耳熟能详,平时遇到一些小故障,他们基本能够准确判断,及时进行处置。驾驶室多了“坦克急救包”新装备配发后,团里搞了一次紧急拉动。途中,驾驶员小李发现左侧操纵杆后端纵拉杆连接销折断了。可是,备件中没有连接销,只好向修理分队求助。等到排除故障后,演练已经结束。
故障不大,却代价惨重。小李建议,今后应当给每个驾驶室配发一个“急救包”,放一些排除常见故障所需的小零件,遇到紧急情况就能快速处置。
于是,“坦克急救包”在一连诞生了。别看这个包虽然只有书包大小,里边装的东西可不少,有强力胶、胶皮垫、胶管、螺栓、螺帽……一次参加演习,驾驶员王志发现液压油管出现了一个小裂纹。小王打开“急救包”,涂上万能胶,包上胶皮垫,油就不漏了。前前后后,用了不到3分钟。如果等维修分队工程师来修,加上路上所用的时间,最少需要1个小时。还是在这次演习中,小王驾驶的坦克油管爆裂熄火了,小王从“急救包”中找到一段胶管,不一会儿就换上了。“小发明”解决维修大难题
一连官兵的小革新、小发明,也值得一说。驾驶员在野外维修坦克时,常常需要拆下50多公斤重的发动机底部钢窗。装卸时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个人躺在地上托着,另一个人拧螺丝,稍有不慎就可能落下来砸着人。“能不能搞一个方便安全的钢窗拆装工具?”一级坦克驾驶员吕伟琢磨起来。他研制的“第一代产品”,其实就是个支撑杆,拆钢窗时能代替下面托举的人,安钢窗时就派不上用场了。“第二代产品”拆时挺好用,装时螺栓口却难以对上。小吕继续改进,一个星期后,一种由万向节、支撑盘、升降筒、升降螺杆等组成的“第三代产品”问世了,只需一个人就能操作,15分钟就能完成拆装。团领导看到这种工具,觉得很实用,就让一连多做了几套,全团每个坦克连发一套。
“放水开关工具”、“液压履带连接器”……像这样的工具,一连官兵先后发明了10多种,光小吕就发明了3种,个个在训练场上大显身手。“专家咨询热线”进入训练场
“您好蔡老师,我是小吕,现在正在训练场训练,我们一辆教练车发动机底部的水泵忽然不工作了,您看怎么办?”“你马上把发动机底部的水泵堵死,打开接通开关,让加温器上面的水泵代替工作”……
和军区坦克乘员训练基地蔡树军教员通完电话,士官吕伟小心翼翼地照蔡教员说的去做,安全地把车开进了车场。两年前,小吕在军区坦克乘员训练基地参加培训,得到过蔡教员的指导。回连后,他一直同蔡教员保持热线联系。两年来,蔡教员共为小吕解答了10多个疑难问题。
小吕把蔡教员介绍给战友们,大家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也找蔡教员请教。一次,一位士官在行军途中,发现右侧操纵杆液压失灵。修理分队离现场较远,短时间内无法赶到。他把电话打到了蔡教员那里,在蔡教员的指导下,这名士官只用两分钟就排除了故障,坦克起死回生。
(照片:杨再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