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整点:高原雷达兵的“幸福驿站”
背景资料:冷的冰峰热的血。成空驻藏雷达某团所属雷达阵地分布在平均海拔近5000米的数千公里风雪边防线上,空气中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一代代雷达官兵在“生命禁区”不懈奋斗,践行着“山高标准更高,缺氧不缺斗志”的铮铮誓言,同时,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工作质量。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成空党委的努力下,所有雷达站相继在海拔较低,条件较好的县、市修建了休整点,实行“阵地不变,人员轮换”的上山值班制度,既保证了作战战备任务的完成,又使官兵有了恢复调整的时间。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改变,休整点也逐渐由最初简陋的木房子、土屋子,建设成了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绿树成荫的高原“花园式营院”,极大地促进了部队全面建设和战斗力水平的提升。
强化训练的“加油站”
老镜头:25年前的大雪封山季节,某雷达站又一次成为与世隔绝的孤岛。奇寒威胁着生命,连阵地的雷达天线也难启动。指导员殷德刚带着官兵爬上雷达天线,打掉冻结在天线上的冰凌后,用背包带拖动雷达运转。在接近生理极限的雪域高原,保证天线运转就是他们的第一任务。
新画面:今年8月4日下午,某雷达站休整点的综合训练室内,站长秦晓明正在组织刚刚换班下来的官兵利用机上模拟训练系统进行严格的机上模拟训练。随着“嗒嗒”的键盘敲击声,操纵、报务、指挥等不同专业的官兵带着在山上担负战备值班时遇到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设置复杂空情,在电脑上锻炼快速准确处置能力。
好思路:针对阵地上高寒缺氧,条件恶劣的实际,驻藏空军雷达某团积极摸索更适合高原雷达兵的训练模式。结合空情保障任务,他们把干扰与反干扰等战术训练科目放在阵地上进行,而在休整点则展开理论学习、机上模拟训练和合成演练等强化训练。这种独特的高原训练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部队战斗力。驻藏雷达某团连续12年雷达情报优质率达98.9%以上,圆满完成了新型战机高原试飞、高原航测等数十项重大高原飞行保障任务。
拓展视野的“好课堂”
老镜头:25年前,一场罕见的大雪严严实实地盖住了某雷达站。为活跃官兵业余生活,站里在阵地上开展了“读一本好书”活动。可活动只进行了两个星期,教导员便发现,自己手里那本《孙子兵法》,总是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官兵们也纷纷反映书中的精彩章节根本记不住。
新画面:这是今年7月一个微风吹拂的晚上,甘巴拉雷达站休整点的教室内座无虚席,一场信息学讲座正在进行。随着刚刚毕业的战术学硕士研究生、代理副站长周俊威的讲述,官兵们时而被精彩的多媒体画面所吸引,时而低头快速地记笔记,一张张年轻的脸上浮现着对知识的无限渴望。
好思路:科学家断言,地球上高于海拔4500米的地区,属于人类无法生存的“生命禁区”,读报、看书等智力活动会变得更加困难。针对这种情况,驻藏空军雷达某团把休整点作为官兵们的“充电”基地,采取组织军事高技术系列讲座、开办微机英语学习班等多种形式提高官兵科学文化素质。还有数百名官兵利用休整点的良好学习环境,参加了武汉空军雷达学院、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等军地学校的函授学习,近1/3的官兵实现了学历升级。
恢复身体的“休养地”
老镜头:20年前,雷达操纵员许正兵登上阵地后高原反应特别强烈,心跳达到每分钟120次,不得不住进医院。出院后,他又一次要求上阵地:“我是雷达操纵员,不上山操纵什么呀?”然而这一次,他却再也没有回来,高原肺水肿夺去了他18岁的年轻生命。
新画面:今年7月中旬,刚刚换班下来休整的某雷达站技师陆永明,下山还不到24小时,已经在休整点营院后的“健身公园”里转了好几圈。把“健身公园”里的自我控制跑步器、手腕练习器等10余种健身器材,逐一玩了一遍……
好思路:科学实验证实,人在高原连续工作8年以上,高原适应不全症达100%,高原心脏病占90%以上。成空各级党委心系高原雷达官兵的身体健康,坚持财力物力向基层倾斜,在各个休整点建起了完备的娱乐休闲设施,以及小运动量多功能的“健身公园”。各雷达站还发动官兵自己动手美化家园,使一个个休整点成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雪域疗养院”。
生活保障的“好后方”
老镜头:十几年前的一个隆冬,海拔5374米的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甘巴拉雷达站已经断了半个月新鲜蔬菜,罐头、干菜,直吃得官兵嘴唇起泡,嘴角溃烂。站长刘世国的嘴巴连打个呵欠都鲜血直流。
新画面:今年酷夏的某雷达站休整点,站长李军带着官兵把从连队菜地和大棚里摘下来的水蜜桃、樱桃和西红柿一盆盆摆在营院休闲园的石桌上。欢声笑语中,刚从阵地上换班下来的官兵们尽情品尝着,而为雷达阵地上准备的辣椒、豆角等10余种蔬菜及鸡蛋、粮食等生活物资,已在前一天下午,随换班的官兵运了上去。
好思路:在高原艰苦恶劣的条件下,驻藏官兵冬天取不上暖、洗不上澡、吃不上新鲜蔬菜,一直是困扰基层的难题。1994年以来,成空党委和机关想方设法让“采光棚保温式连队住房”、“高原营房取暖系统”、“保温菜窖”等人性化配套设施在雷达阵地一一“落户”,并在驻藏部队启动了“绿色工程”,逐步实现连队伙食由温饱型向营养型的转变。每个雷达站休整点还成立了后勤物资抢运小组,遇有大雪封山时,可组织将各种物资按时按量运送到阵地。
妻儿团聚的“好场所”
老镜头:20年前的一个深秋,一名技师的妻子从东北不远万里来到西藏探亲。丈夫在高海拔的某雷达站工作,思夫心切的她想:丈夫和战友都能常年工作在山上,我为啥不能?便搭送给养的车上山和丈夫团聚。可是,上山几个小时后,这个泼辣的东北女子便因严重缺氧躺倒床上,只能被迫下山。
新画面:今年夏天,正在武汉大学读博士的甘巴拉雷达站副站长孔维同的妻子马俊林,带着儿子风尘仆仆地来高原探望丈夫。走进修整一新的临时来队家属房,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室内,窗明几净,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家的温馨感觉扑面而来,吃过晚饭,小马和丈夫手挽着手在营区内的休闲林里漫步,儿子在前面一蹦一跳……
好思路:驻藏雷达某团已婚的军官、士官大都与妻子分居两地,改善雪域高原边防官兵来队家属的生活条件,一直是各级党委机关牵挂的一件大事。成空党委专门为临时来队家属房拨出了建设专款,建设了设施一流的临时来队家属住房,现在,对于来队探亲的军嫂,在高寒缺氧的雪域高原与丈夫团聚时,“住上暖气房,吃上新鲜菜,洗上热水浴,晚上看电视”再也不是奢望。 (作者 胡晓宇 赵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