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面对海装某装备技术研究所动力研究室领导交给笔者的几百份舰艇装备器材携带标准表格,你很难想象,密密麻麻的数字背后,竟花了3位博士、硕士半年的心血,虽然它没能作为课题申报奖项,却在该所引发了不小的反响……
舰艇背个“大包袱”
事情还得从一次舰艇出航说起。去年,北海舰队某驱逐舰接令执行远航任务,为做好各种器材的保障工作,该舰提前3个月就着手准备,各部门为确保万无一失,制定的携带标准几乎囊括舰艇各个部位数千种备品备件。可当舰艇归航时点验器材消耗,发现原先准备的备品备件实际用上的不足10%;官兵们产生了困惑:没用的器材为啥要带这么多?战时舰艇究竟该携带多少?什么样的器材该多带?
困惑归困惑,可谁也不敢少带,因为人人心里有一个结:多带一点没坏处,少带了,真出了问题谁负责?故此,官兵们只能是每次将用不完的备品备件搬上搬下、卸来卸去。某保障基地一位高级工程师告诉笔者,一艘舰艇空间有限,除了必带的武器装备、船员生活用品外,另外需要携带的就是大量的备品备件。但目前使用的携带标准大而全,分类不清情况十分突出,有时携带的器材真正用得上的很少,不仅牵扯了舰艇官兵的大量精力,而且还影响了舰艇的正常训练。新的舰艇装备器材携带标准急需制定。
不能评奖要不要立项
舰艇官兵的呼声很快传到海军某装备技术研究所,起初一些科研人员对官兵提出的要求不大起劲。原因是制定装备器材携带标准,谈不上是一个大项目,科技含量不高,而且工作十分繁琐、耗时,不少科研人员认为,做出来又不能报奖立项,意义不大。
一线部队的呼声与科研人员的漠然引起了该研究所党委“一班人”的深思,科研所固然需要研究大项目,可科技含量不高但攸关战斗力建设的项目就不干么?他们认为,制定标准对科研人员来说,看似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项目,但对一线部队的作用却很大,关系着作战部队舰艇是否能随时出动。如果放在战时,其意义就更不可估量。
“减肥”也出战斗力
该研究所党委针对少数科研人员申报课题“重立项、轻实用、重报奖、轻推广”的现象,展开深入地讨论和教育,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科技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引导科研人员研为战的思想,他们还专门设立了成果推广奖,重奖那些不能报奖却对部队战斗力建设很有价值的课题。
为加速标准的制定,该所接到任务后立即组织人员奔赴科研院所、制造厂家、修理厂、各舰艇部队进行调研,深入了解舰艇装备的制造、维修、消耗等情况。在对舰艇装备器材普查的基础上,他们把备件器材按重要性、损耗情况分为重要件和易损件;将专业、装备名称、标识、携带数量等数项内容制成标准卡片,分发给各保障基地和舰艇部队;他们还从消耗规律出发建立数学模型,预测维修器材消耗量。制定标准一要科学,二要管用实用,为此他们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先后6次到海军基层部队听取意见,组织有关单位助理员、业务长等对标准进行集中修改。
在这次标准的制定中,研究人员登临舰艇上百艘,行程上万公里;普查军械、导弹、水武近10个专业装备300余种;为数十种型号舰船制定携带装备器材标准卡片数百份。历时半年,成功制定了《舰艇装备器材战时携带标准》。此项成果,填补了我海军舰船航海装备器材战时携带标准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