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酒渣鼻呢
酒渣鼻为常见的外鼻慢性皮肤损害,可波及面部,男性患者较多。
常见于:(1)嗜烟,酒及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者;(2)胃肠机能紊乱如消化不良,习惯性便秘等;(3)有心血管疾患及内分泌障碍者;(4)月经不调者;(5)有鼻腔内疾病或体内其他部位有感染病灶者;(6)毛囊蠕行螨致病者。
近几年酒渣鼻患者越来越多,给人们带很多苦恼,无论在事业还是在家庭方面都带来不便。一般的医学书籍认为酒渣鼻的发病原因主要是螨虫感染,所以,又称酒渣鼻为螨虫性皮炎
参考文献:http://www.mgjzx.com/
定义:酒渣鼻又名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部中央的慢性炎症皮肤病。
病因:目前,一般的医学书籍认为酒糟鼻的发病原因主要是螨虫感染,所以,又称酒糟鼻为螨虫性皮炎,所以,治疗酒糟鼻以单纯地杀灭螨虫为主,多外用硫磺软膏、甲硝唑软膏、口服甲硝唑、替硝唑等杀螨药。数年临床观察证实,此类疗法对酒糟鼻的疗效非常差。也从侧面说明了酒糟鼻的发病原因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螨虫感染。
美国沃普生物实验室专家研究认为:酒糟鼻发病的根源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患者属于过敏体质,对螨虫和其分解物过敏。其中的关键是患者属于敏感性体质,此为内因,也是最最根本的因素,是酒糟鼻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源所在。至于螨虫感染,则是发病的导火索,其实只是外在的诱发因素,而不是根本所在。
除上述原因之外,浮躁情绪、油性皮肤、毛孔堵塞、酗酒、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卫生习惯等等因素都可以成为诱发酒糟鼻的外部因素,在酒糟鼻的发病过程中,这些因素往往狼狈为奸,导致酒糟鼻的加重。
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但男性患者病情较重,皮损好发于面部中央,对称分布。常见于鼻部,两颊,眉间,颏部。按其发展过程分为三期:
1.红斑期:初起为暂时性红斑,尤其在进食刺激性食物后或情绪激动时红斑更为明显,日久红斑持续不退,毛细血管呈树枝状扩张。
2.丘疹脓疱期:在红斑基础上,可出现丘疹或脓疱,皮损与毛囊不一致。
3.鼻赘期:病期欠者,鼻部可出现多个结节,互相融合,表面凹凸不平,鼻部肥大,毛孔明显扩大,毛细血管显著扩张,纵横交错,形成鼻赘。
酒糟鼻常见的治疗方法
1、服用内服药物,如灭滴灵,四环素等,一般此类口服药物副作用大。
2、电解治疗适用于小面积的毛细血管扩张,冷冻适用于增生期;但都容易留下疤痕。
3、手术治疗酒糟鼻,激光切割,风险较大。
4、综合以上来看,当前酒糟鼻的治疗最佳产品-酒渣鼻强效液,它研自美国,针对酒糟鼻的外在症状,更全面深层针对内在病因,产品安全,不含激素,不伤皮肤。
治疗酒糟鼻应注意那些饮食呢?
中医认为,酒糟鼻是因饮食不节,肺胃积热上蒸,外感风邪,血瘀凝结所致。饮食上应避免促使面部皮肤发红的食物,如辣椒、芥末、生葱、生蒜、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少吃油腻食物,如动物油、肥肉;油炸食品、糕点等,以减少皮脂的分泌。多吃些富含维生素B6、维生素B2及维生素A类的食物和新鲜水果、蔬菜。此外,可口服V6,甲硝唑,外用“满康宁喜”使用,每日两到三次,直至症状完全消失。
要注意饮食,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尤其应当忌酒,注意避免冷、热刺激,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尤其在轻度时,要用内服加外用产品同时治疗,一般内服维生素B族如维生素B2、B6、复合维生素B等。也可口服四环素或甲硝唑等。同时外用“满康宁喜”每日两到三次。
不要用手搔抓患处,以防感染,同时不要用碱性肥皂洗涮。
治疗酒糟鼻期间不可间歇停药,要坚持用够一到两个疗程,个别患者在症状完全消失后最好再巩固治疗一周。预防酒糟鼻以后复发。
什么是眼酒渣鼻?
酒糟鼻会使患者出现,视力模糊,干燥,微痛,发痒,迎风流泪,眼部异物感和灼热感,视力下降。因为外鼻的动脉来自眼动脉,内目静脉于眼上静脉相连流入海绵窦,由于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以上下流通,因此当鼻面部感染时炎症扩散引起眼部病变。就象你用手打鼻子一下,鼻子会发酸,眼睛会流泪一样。
酒糟鼻的辨证论治
肺胃热盛型酒糟鼻患者:
【证见】 鼻部发红,进辛辣刺激性饮食或精神兴奋时加剧,可见有丘疹或脓疱;或伴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 清肺胃热,佐以凉血活血。
【方药】主方枇杷清肺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处方:枇杷叶、黄连各9克,桑白皮、黄柏、牡丹皮、栀子各12克,赤芍15克,白花蛇舌草、生地黄各3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胃热较盛者,加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2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枳实12克。有脓疱者,加金银花、连翘各15克,穿山甲12克。
血瘀型酒糟鼻患者:
【证见】 鼻部颜色黯红、紫褐,皮肤肥厚,结节状隆起,表面凹凸不平。舌质黯红或舌尖边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
【方药】主方凉血四物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处方:当归、川芎、红花、五灵脂、凌霄花各9克,赤芍、丹参各15克,黄芩、牡丹皮各12克,生地黄、土茯苓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