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为何成冤家
舒桂林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是听着这样的古训长大的。当下的现实世界,却大有“一日为师,终生为仇”之势,形同冤家的师徒比比皆是。
王在亚冬会上公开炮轰教练李琰,放言要退出国家队,令人震惊。须知,这可是极具影响力的国际赛事,运动员的一言一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无限放大,造成恶劣的国际影响。从这个意义出发,王心中纵有再多委屈,如此不分场合不分时机公然炮轰,也极不合适。假如国家队作出处罚决定,也在情理之中。
换个角度看,所谓不平则鸣,王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想必是受压抑到了极点。据闻,早在去年秋天,其即借助博客直截了当地披露了与教练的矛盾,只是未曾造成大的反响。而王显然并非中国体坛的特例,近一年来,类似的事例简直不胜枚举——田亮、罗雪娟、孙英杰……
清官难断家务事,谁也不可能清楚地辨析这一对对师徒之间的矛盾,其中的是是非非,当事人甘苦自知。撇开表象看本质,从根本上说,这些矛盾,是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新生代运动员与中国体育传统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
随着体育社会化、市场化的推行,和计划经济时代相比,如今运动员与教练员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师无常徒,徒无长师”,人员流动更加频繁,利益分配更加多元,从根本上打破了原有的师徒关系结构。转型期内,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
如何来解决这些矛盾?有识之士早已进行了思考,譬如有人提出不再常设国家队,有人提出运动员与教练员应该双向选择……在“举国体制”短期内不可能舍弃的情况下,如何在传统管理模式中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如何在强调集体意志的同时充分尊重运动员个人的意愿,理应引起体育界领导的重视。
不过,矛盾始终是存在的,解决人际间的矛盾,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是要互相谅解。动不动就威胁走人,那只会使事情闹到不可收拾的局面。田亮即是一例,但愿王不会沦为这样的悲剧人物。(舒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