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行,行行有英雄。汽车行业当然也有自己的英雄。舆论评判英雄的标准很多,卖得最多的算英雄,最赚钱更是英雄。这些都是人们常用的标准,而对于那些增长幅度最快的企业,人们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尤其是当这些企业还很弱小时,常常忽略了它们的存在。又恰恰是这样的企业,不被对手重视,以为它们成不了气候。
当年的奇瑞不被人看好,没想到7年过去,它却登上了中国乘用车排名的第四把交椅,很能说明问题。2006年算得上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丰收年,汽车产销的同比增长都超过了25%。中国汽车企业达到或者超过这个平均水平的不在少数。从数据上看,起步基数较低的企业往往能占到一个便宜,那就是比较容易实现一个相对较高的增长。但,同比增长达到400%却无论如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实现这个增长幅度的,我把它看成2006年的行业英雄之一。
比亚迪就是这么一个行业英雄。尽管比亚迪在汽车消费者眼中并不出名,据说在中国大大小小的乘用车制造企业中,它只能排名15、16位。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企业,2006年卖了6.3万辆,同比增长400%,增幅居自主品牌第一名。比亚迪的成绩靠的是F3这一款车型取得的,理性地看,可能不是什么好事,因为产品过于单一其抗风险的能力自然就低,但另一方面,又说明2006年的车市实在是太好了,市场对路的车型,加上价格合理,几乎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其实上,就连比亚迪自己也承认没有想到2006年能拿下6万多辆的销售成绩,年初比亚迪给自己设定的销售目标只有2、3万辆。2006年有着与比亚迪类似经历的企业应当还有很多,说明大家对于中国车市都看得不是很准。当比亚迪为自己2007年设定一个15万辆的销售目标时,这一次,它会不会又没有看准呢?
2007年比亚迪很高调,15万辆的销售目标甚至成了它销售宣传的工具,消费者能在它的报刊广告中见到这个数字。分析起来,这就有两种可能。
一是,它本身确有这个自信。喜欢自主品牌的人也乐见它取得这个成绩。这两年中国车市好像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了,没有人相信中国车市会很快结束从2002年以来持续的高度增长期。当各大企业纷纷上马新的生产线时,人们已经把发改委产能过剩的警告忘得一干二净。产能过剩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来说,是迟早的事。只要有竞争那就一定会存在产能过剩。所以,它不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尤其是对于那些对自己非常自信的企业来说,晚来当然最好,早来了,也有早来的应对办法。优秀的企业大概是从不畏惧竞争的。比亚迪提出15万辆的销售目标,对消费者又固然是一件好事。这就意味着它的价格将会更有竞争力,从这个角度看,2007年假如它敢提出20万、甚至30万的销售目标,消费者不把手掌拍坏才怪呢。
二是,15万辆本身就是一种宣传策略。比亚迪并不在乎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如果你是企业的投资人,当2007年全国的平均水平仍然保持2006年25%的增长态势,而比亚迪只完成了10万辆的时候,你会把它的管理层训一顿,不给他们发奖金?不要忘了,即使是10万辆,比亚迪的同比增长那也是59%,将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可以设想一下,2007年中国汽车企业中能有多少家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10万辆对于比亚迪来讲,也可以算作实质性的胜利。
中国车市真的是英雄辈出。然而对于英雄,中国的舆论似乎从来就没有作好迎接它们的准备,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从奇瑞、吉利上市人们的质疑开始,再看看今天的比亚迪,依然有很多人不把它放在心上,看惯了洋品牌,人们不相信就凭它这个小企业也能在中国车市占据有头有脸的一席之地。比亚迪从手机电池进军到汽车领域,短短3年的时间,它就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证明中国车市确实存在太多的机会,只要肯努力,再加上一点运气,没准从零开始都来得及。从零开始,那可是最近30年以来在欧美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事情。
2006年的比亚迪确实很成功。而它能不能象它所希望的那样尽早打进中国乘用车的前10名,有些人可以有自己的怀疑。他们怀疑过奇瑞,也嘲笑过吉利,他们也有权利不相信比亚迪。
然而,中国车市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