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空军麾下的歼-10和歼-11连续传出好消息,在令人鼓舞振奋的同时也把绝大多数人关注的目光牢牢地吸引了过去。相比之下,歼-8和歼-7这些空军中的老杆子就难免有些受冷落了。但不管怎么说,歼-8和歼-7凭借其庞大的装备数量和在某些方面尚可一战的性能,绝不会在短期内退出中国空军的装备序列,所以依然应当对它们投以适当的关注。下面要说的就是一个对歼-7的远程空战能力方面从未有人提出过的改进思路。
歼-7系列在成飞几十年的不断改进下,已由原来的超音速运动机,逐渐发展成为一款具有较强近距格斗能力的战斗机。但歼-7最大的缺点,是雷达没有远视能力,进而导致不能使用远程空空导弹BVR作战。这个缺点的根源,是歼-7采用的机头进气方式限制了进气道鼻椎的直径,使得歼-7只能携带小型雷达,不能携带大型雷达。要想让歼-7能携带大型雷达,就必须要对歼-7的进气方式进行大的改动,这样一是成本过高,二是会破坏歼-7最宝贵的较强的格斗能力,所以现在对歼-7的改进都集中在继续加强其格斗能力上,而对歼-7的远距离BVR作战方面的改进已经基本停滞。
本文下面提出的方案,就是希望能以一个全新的思路,来做到既保持歼-7原来的机头进气的外形,从而保持歼-7较强的近距格斗能力,又能较大规程度的提高歼-7的远战能力。
在目前歼-7鼻椎的容积内,安装目前技术水平的雷达,最多只能探到30-40公里左右的目标,但如果跳出雷达的范围,安装其他的探测装置,则有可能获得探测距离上的进步。例如在歼-7的鼻椎内安装号称光电雷达的红外探测装置,就有可能做到相同的体积和重量的雷达达不到的探测距离。
仔细观察我国引进的苏-30,其机头雷达所占的体积就比座舱前方的红外探测装置的体积大得多,机头雷达几乎占买了整个机头的空间,而红外探测装置的体积则大致相当于一个飞行头盔的体积,这个体积应该是能装的进歼-7的鼻椎内的。可能有人会说外露在苏-30座舱前面的只是红外探测装置的探头部分,红外探测装置的大部分是隐藏在机体内部的,那也没关系,歼-7也可以只在鼻椎里安装红外探测装置的探头部分,其他部分也一样可以安装在机体内部。
当然苏-30的红外探测装置的探测距离只有70-80公里,比一般三代机的雷达探测距离还是要差一些,但这个距离已经比歼-7现在的雷达探测距离好太多啦。而且红外探测还有一个额外的优点,那就是它是完全被动的,不会被敌人发现,而歼-7现在的雷达不但探测距离短,还可能会被敌人的雷达告警装置发现,真是个干啥啥不行的破玩意。
改装过的歼-7除拥有红外探测装置外,还可以利用数据链共享预警机或其他装有远视雷达的己方战机发来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将自身红外探测装置探测到的信息发给其他己方单位,再给歼-7配上雷达告警机,基本上歼-7的探测系统就算是挺不错了。
当然这一方案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比如歼-7的鼻椎的外形似圆锥体的,而目前看过的红外探测装置的探头的前缘全是球体的,以一个球体的东西顶替了原来圆锥体的东西,而且其位置又是在进气道前,不知是否对鼻椎的调节进气道的功能有太大的影响等,还有红外探测装置我国是否能国产,是否太贵,是否太重等。这些问题就不是本人这样一个初鸟能看得出来的了,所以就请对这个方案有兴趣的朋友,帮忙一起讨论考证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