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2月8日电(记者梅世雄)面对以高新技术、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世界新军事变革,中国军人显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意识。
“高速发展的时代和对国家民族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是这种危机意识产生的根源。”38岁的上海警备区司令部中校参谋刘国法说。
当兵已满20年、拥有硕士学位的刘国法说:“官兵能力素质的差距,已经成为中国军队跨越式发展的制约因素。”
与刘国法深有同感的还有海军北海舰队112号导弹驱逐舰燃气轮机班班长、五级士官朱桂全。他曾多次问自己:“假如战争明天打响,我凭什么不辱使命?”
打赢未来海战的天职,让37岁的朱桂全心中的“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等危机意识与日俱增。他说:“一名军人不具备打赢战争和保家卫国的本领,是最大的失职。”
近年来,中国军队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军营,争做知识型军人”活动。解放军总政治部还专门下发《关于在全军部队深入开展学习成才活动的意见》的通知。
“解放军的这一举措还有另外一个深层次背景。”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社会学博士李琼说,5年前召开的中共十六大,就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项重要内容。
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院长邵国培认为,创建学习型军营,不是只培养几个能人,而是要努力使官兵的素质得到提高。
南京军区某导弹团是一支装备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防空导弹系统的高技术部队。官兵们意识到:现代战争不仅是装备的对抗,更是人才的较量;在以高技术装备为先导的现代化战争中,高素质军事人才无疑是“第一高地”。
“团领导努力营造岗位处处育才、人人都能成才的氛围。”二级士官徐晨入伍时是个“电脑盲”,连队干部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帮他制订学习成才计划,专门为他开设电脑课。
“在连队,学习是一种生活状态、生活习惯,也是可享受的自觉的行动。”在战友们帮助下,徐晨较好掌握了计算机网络知识,通过了国家计算机等级三级考试,还获得了联想集团软件工程师资格认证,独立开发出一批部队急需的软件。
如今,通过自主学习,这个导弹团涌现出一支高素质人才方阵,许多人在关键岗位发挥关键作用,有的还走上领导岗位。
李琼副教授说,世界范围内的“学习革命”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终身学习的理念已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和21世纪的生存概念。
随着“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等危机意识逐渐增强,一场新的“学习革命”正在席卷中国军营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