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的治疗
主要包括抗病毒复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以及中医药治疗、基础治疗及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因病情易反复和HBV复制指标持续阳性,可按情况选用下列方法:
1.抗病毒治疗
对慢性HBV感染,病毒复制指标持续阳性者,抗病毒治疗是一项重要措施。目前抗病毒药物,效果都不十分满意。应用后可暂时抑制HBV复制,停药后这种抑制作用消失,使原被抑制的指标又回复到原水平。有些药物作用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由于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有限,且仅当病毒复制活跃时才能显效,故近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倾向于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
(1)干扰素(Interferons,IFN)是目前公认的对HBV复制有一定作用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为:①阻断病毒繁殖和复制,主要通过抗病毒蛋白(AVP),导致mRNA裂解,阻止HBV复制;②诱导受感染肝细胞膜Ⅰ类MHC抗原表达。促进Tc细胞的识别和杀伤效应。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基因工程干扰素,包括干扰素α-1b、α-2a、α-2b。①重组干扰素α-2b(干扰能,Intron A):每次300万U,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1周后改为隔日1次,疗程3~6月。HBeAg及HBV-DNA转阴率可达30~70%,抑制HBV复制效果肯定。但绝大多数仍HBeAg持续阳性,可能与HBV-DNA整合有关。②α1型基因工程干扰素(干扰灵):每次200万~600万U,肌肉注射,每日1次,疗程2个月,近期HBeAg转阴率55%。
干扰素的疗效,各家报告不一,HBeAg阴转率一般在40%~50%。为了提高疗效,有用皮质激素撤除后再用干扰素,但需注意病情较重的慢活肝忌用,否则可使病情恶化。对认为 由前C基因突变的HBV感染者,即抗-HBe阳性、HBV-DNA阳性的慢性肝炎,采用大剂量干扰素,疗效不理想。β及γ干扰素对HBV复制疗效不如α-IFN。
影响干扰素疗效的因素:①慢活肝优于慢迁肝;②女性较男性疗效好;③ALT增高者疗效优于ALT正常者;④HBsAg、HBeAg、HBV-DNA效价低者疗效较好;⑤未用过抗病毒药物和免疫抑制剂者疗效较用过无效者好;⑥剂量与疗程,大剂量与长疗程者似较好。
副作用与疗程长短、剂量大小有关。最常见是“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但继续应用或减量后常逐渐减轻。多为一过性发热,常见于首剂,未发现和疗效的关系。也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停药后常自然恢复,不能影响治疗。目前多认为与其他抗病毒药或免疫调节药联用、可能提高疗效。
(2)无环鸟苷(Acyclovir,ACV,国产阿普洛韦):此药为核苷类似物,对各种DNA病毒有抑制作用,它在体内经胸腺嘧啶激酶(TK)活化转变为具有抗病素活性的三磷酸无环鸟苷,后者具有抑制DNAp和中止病毒DNA链延伸作用,因此对具有TK的病毒如疱疹病毒作用较好,HBV不具有TK,故作用一般,多认为与干扰素合用疗效较好。用法为每日15mg/kg,分上下午稀释后静脉滴注,持续2小时,每日1次,连用30日,然后停15日再用15日,疗程为60日。国内报告疗效不一,效果不如α-干扰素。
(3)阿糖腺苷(Ara-A)及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两者均为嘌呤类似物,能选择性抑制病毒DNAP和核苷酸还原酶活性,阻止DNA型病毒复制。由于Ara-A、Ara-AMP副作用较大,近年已少用。
(4)聚肌胞(PolyI:C):为人工合成的干扰素诱导剂,国内应用较久,疗效一直未能肯定。对慢乙肝疗效不显著。用法为4mg,肌肉注射,每周2次,疗程3~6月。
2.免疫调节药 目的在于提高抗病毒免疫。
(1)胸腺肽:通过影响cAMP而增强T细胞活性。用法为每日10~20mg,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疗程2~3月。
(2)白细胞介素2(IL-2) 能刺激免疫效应细胞增殖及诱生γ-干扰素。用法为每日1000~2000U,肌肉注射,每日1次,疗程28~56日。部分患者HBeAg转阴。
(3)淋巴因子激活性杀伤细胞((Lymphokine-activited Killer Cell,简称LAK细胞),系用淋巴因子(如IL-2和γ-IFN)刺激其前体细胞而得。国内报告可使部分患者HBeAg及HBV-DNA转阴。
3.保护肝细胞药物
(1)益肝灵 由水飞蓟草种子提取的黄体甙,可稳定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再生。用法为每次2片、每日3次,疗程3月。
(2)强力宁 自甘草中提取的甘草甜素,对四氯化碳中毒性肝损害有效,对肝炎治疗,以降酶作用较好,停药后有反跳。现有同类产品甘利欣注射液,经研究降酶效果优于强力宁。用法为150mg加入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2月,注意对心、肾功能衰竭、严重低血钾、高血钠症禁用。孕妇及婴幼儿不宜用。
(3)齐墩果酸片:用法为80mg,每日3次服用,疗程3月。联苯双酯,用法为15~25mg,每日3次服用,转氨酶正常后减量维持,疗程6月。均有降酶作用。
乙型肝炎饮食保健与治疗食疗方
鸡骨草饮
[用料]鸡骨草30克半枝莲15克赤小豆30克瘦猪肉lOO克生姜10克大枣5枚
[制作]
(1)将瘦猪肉洗净,切成小块。其他用料洗净(生姜拍烂,赤小豆先浸泡1小时)。
(2)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1.5—2小时,加盐调味,随量饮用。
[功效]清热祛湿,利胆退黄。
[适应证]黄疸型乙肝属于肝胆湿热瘀结者。证见身目俱黄,其色鲜明,口苦咽干,小便短少,头身困重,胸脘痞满,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按语]本方治证属于湿热瘀结于肝胆之阳黄证。治宜清热解毒,祛湿化浊,利胆退黄。方中鸡骨草为豆科植物广东相思子的带根全草,性味甘凉,擅于清热利湿,解毒祛瘀,退黄疸,临床使用表明单用本品煎服可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半枝莲为唇形科植物半枝莲的全草,性微寒味辛微苦,擅于清热利湿,活血解毒,可用治湿热黄疸;赤小豆性平味甘酸,有利湿解毒退黄之功。上药合用,可加强祛湿化浊,清热解毒,利胆退黄的作用。瘦猪肉、生姜、大枣配伍应用,起着调味和中,开胃进食的作用。
[注意]
(1)使用本方以身目俱黄,其色鲜明,舌苔黄腻,脉弦滑数属于肝胆湿热者为要点。阴黄者非本方所宜。
(2)鸡骨草的种子毒性大,使用时一定要除去豆英,以防中毒。
(3)饮食以清淡为宜,忌辛辣炙膊肥甘及冰冻之品;戒烟酒;调情志。
参归羊肉汤
[用料]党参15克当归10克枸杞子15克羊肉150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
[制作]
(1)将羊肉洗净,斩成小块。其余用料全部洗净(生姜拍烂),备用。
(2)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2.5~3小时,加盐调味,随量饮用。
[功效]健脾补肝。
[适应证]慢性乙肝属于肝脾两虚者。证见神疲乏力,食欲减退,四肢倦怠,胁肋隐痛,腰膝酸软,爪甲淡白无华,舌质淡,苔白薄,脉弦细而缓。
[按语]本方治证多由于肝病日久及脾,致肝脾两虚,气血不足,四肢百骸失于荣养,故而出现神疲乏力,四肢倦怠,食欲减迟等证。治宜健脾补肝,益气养血。方中党参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党参的干燥根,性平味甘,功擅益气生律养血,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有皂甙,微量生物碱,糖类,维生素B1、B2,多种人体必需无机元素和氨基酸等,对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具有调节胃肠运动等作用,临床使用表明本品有护肝作用。当归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当归的根,性温味甘辛,为补血要药,药理研究证明本品对小鼠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并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和恢复肝脏某些功能的作用。拘把子性平味甘,功擅补肝肾,益精血,药理研究表明其对造血功能有促进作用,有保肝作用等。上药配伍,共同起到健脾补肝,益气养血之效。羊肉性平,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生姜、大枣相配,具有养胃和中、调味之功,并使汤汁甘甜可口。
[注意]
(1)使用本方以神疲倦怠,食欲减退,唇甲无华,胁肋隐痛,舌质淡,苔白薄,脉弦细而缓属于肝脾两虚,气血不足者为要点。若神疲倦怠,纳呆呕恶,胁胀而痛,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属于湿热蕴结者,非本方所宜。
(2)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属于气虚明显者,可加用生北茂15克以助健脾益气之力。
(3)食欲减退甚至不思饮食者,可加用生麦芽30克以健胃消食,舒肝解郁。
(4)大便溏泻者,可加茯苓12克或淮山药30克以健脾止泻。
(5)戒烟酒;节房事,勿过劳。
参麦地黄汤
[用料]太子参30克麦冬15克生地黄15克五味子10克瘦猪肉100克陈皮5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
[制作]
(1)将瘦猪肉洗净,斩成小块。其余用料洗净(生姜拍烂),备用。
(2)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1.5—2小时,加盐调味,随量饮用。
[功效]益气养阴。
[适应证]慢性乙肝属于气阴两虚者。证见体倦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咽干口渴,汗多,胁肋隐痛,或有心悸失眠,舌质干红少苔,脉虚数。
[按语]本方治证是由于肝病日久,气阴两伤,遂致神疲体倦,气短汗多,咽干脉虚等症。治宜益气养阴生律之法。方中太子参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孩儿参的块根,性平味甘微苦,有补气益阴生津之功;麦冬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麦冬的块根,功擅养阴生津;生地黄性寒味甘微苦,虽为清热凉血之品,但却具有良好的养阴生津止渴之功,药理研究表明地黄煎剂具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元减少作用;五味子为木兰科多年生落叶本质藤本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成熟果实,性温味甘酸,功擅益气生津止渴,药理研究及临床使用表明本品能降低血清转氨酶,对肝细胞有保护作用。以上几味药相配,共同起到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之功。余下几味如瘦猪肉、陈皮、生姜、大枣,配合起来共奏养胃、和中、调味之功。
[注意]
(1)使用本方以体倦神疲,气短,咽干,舌质于红少苔,脉虚属于气阴两虚者为要点。若有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而气阴未伤者,虽有体倦神疲、汗多口渴之症,亦不宜应用本方。
(2)若有大便干结者,可加玄参15克以滋阴润燥通便。
(3)饮食上忌辛辣及冰冻之品;戒烟酒。
垂盆金佛饮
[用料]垂盆草30克郁金10克佛手10克金钱草12克田螺50个生姜10克大枣10枚
[制作]
(1)将田螺用清水静养半天以去泥沙,捶碎螺壳,取出螺肉;其他用料洗净(生姜拍烂),备用。
(2)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1.5—2小时,加盐调味,随量饮用。
[功效]清热利湿,理气止痛。
[适应证]无黄疸型乙肝属于肝胆湿热者。证见胁痛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目赤耳胀,小便赤黄,舌红苔黄稍腻,脉弦滑数。
[按语]本方治证是由于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胁痛口苦;湿热中阻,升降失常,故而引发胸闷呕恶。治宜清热利湿,疏肝理气止痛。方中垂盆草为景天科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垂盆草的全草,性凉味甘淡微酸,功擅利湿退黄,清热解毒,药理研究及临床使用表明本品具有保肝作用和降低谷丙转氨酶的作用,单用本品片剂口服可治急、慢性肝炎;金钱草为报春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路黄的全草,味甘淡性微寒,擅于利尿解毒,清肝胆之火;二药相配,清热利湿之力得以加强。而方中主证为胁痛,故又选用郁金、佛手疏肝理气止痛;郁金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温郁金、姜黄、广西莪术或蓬莪术的块根,性寒味苦辛,功擅行气止痛,清热利胆;佛手为芸香科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植物佛手的果实,性温味辛微苦,功擅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并能理气和中,燥湿化痰,二药配伍,使疏肝理气止痛之力得到加强。田螺清热利湿,生姜、大枣相配,调药开胃,使汤汁可口。
[注意]
(1)使用本方以胁痛口苦,小便黄赤,舌红,苔黄稍腻,脉弦滑数属于肝胆湿热者为要点。若胁肋隐隐作痛,咽干口渴,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属于肝肾阴虚者,不宜用本方。
(2)若无垂盆草,可以白花蛇舌草30克或蒲公英15克代之,取其清热利湿解毒之功。
(3)胸闷呕恶明显者,可加春砂仁6克。
(4)食疗期间,以清淡饮食为宜,忌辛辣炙膊肥甘及生冷冰冻之品。戒烟酒;调情志。
黄疸型乙肝I号方
[用料]茵陈15克车前草15克滑石20克红枣10枚白萝卜150克泥鳅150克生姜10克
[创作]
(1)泥鳅去腮和内脏,洗净;滑石用纱布包煎;其余用料洗净(白萝卜斩块,生姜拍烂)。
(2)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1.5-2小时,至泥鳅熟烂,加盐调味,随量饮用。
[功效]清热利湿,和胃化浊。
[适应症]急性黄疸型乙肝属于湿热俱盛者。证见身目俱黄,其色鲜明,身热口渴,小便短少色黄,口干苦,头身困重,胸脘痞满,大便干,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按语]本方治证多见于急性黄疸型乙肝患者。其病因皆缘于湿热交蒸,热不得外越,湿不得下泄,湿邪与瘀热郁蒸于肌肤,故而出现一身面目俱黄,小便不利等。治宜清热利湿为主,辅以理气和胃化浊。方中茵陈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陈篙或滨蒿等的全草,味苦性微寒,功专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为治黄疸要药。药理研究表明:茵陈有显著利胆作用,在增加胆汁分泌同时,也增加胆汁中固体物、胆酸和胆红素的排泄量;并能解热和降压。可见,茵陈治疗黄疸有其可靠的药理基础。车前草为车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全草,性寒味甘,擅于利尿渗湿,清热解毒,和茵陈相配,其利尿渗湿清热解毒之力增强。滑石为硅酸盐类矿物滑石族滑石,味甘淡,性寒,善于清热利水引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泥鳅补中气,祛湿浊,白萝卜下气消浊,理气和中。姜、枣合用调和脾胃,以恢复中焦脾胃的升清降浊的功能,脾胃健,则湿浊之邪自去。
[注意]
(1)使用本方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属于肝胆湿热者为要点。黄疸伴黄色晦暗,或如烟熏,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属阴黄者,非本方所宜。
(2)滑石为粉状药,煎煮时宜用纱布宽松包煎,以免药汁混浊难饮。
(3)若为湿重热轻,证见头身困重,口淡不渴,胸脘痞满,腹胀,舌苔厚腻或黄白腻,脉濡数,则用绵茵陈;若为热重湿轻,证见口干苦,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则用土茵陈。因为绵茵 陈祛湿之力大于清热之力,而土茵陈清热之功强于祛湿之功。
(4)宜戒烟酒,饮食上以清淡为宜,忌辛辣炙膊肥甘及冷冻寒凉之品。情绪上应保持稳定,避免生气发怒。
黄疸型乙肝Ⅱ号方
[用料]玉米须60克猪苔30克泽泻10克生苡仁60克陈皮5克牛肉100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
[制作]
(1)将牛肉洗净,切成小块。其他用料洗净(陈皮浸泡去白,生姜拍烂)。
(2)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2—2.5小时,加盐调味,随量饮用。
[功效]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适应症]黄疸型乙肝属于湿重热轻者。证见身目俱黄,但黄色不甚鲜明,头身困重,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小便短少,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弦滑或濡缓。
[按语]本方治证属于黄疸型乙肝之湿重热轻型。湿遏热壅,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故身目色黄,又湿为阴邪,湿重热轻,故其色不甚鲜明。湿困脾胃,健运失常,清阳不得发越,浊邪不得运化,致气机升降失常,引发诸证。治宜祛湿化浊,利胆退黄,佐以清热。方中玉米须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玉蜀黍的花柱及柱头,性平味甘,功擅利水消肿,利湿退黄。药理研究表明玉米须有较强的利尿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降低其粘稠性及胆红质含量。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性平味甘淡,善于利水渗湿;泽泻为泽泻科多年生沼泽植物泽泻的块茎,性寒味甘谈,功擅利水渗湿,泄热;二药助玉米须利湿清热、利胆退黄之力。生苡仁性微寒味甘淡,利水渗湿,兼能清热健脾,以加强上药利湿化浊以及清热之力。又因本方治证为湿重热轻型,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阻滞气机,致中焦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故方中又选用陈皮一味,该药性温味苦辛,善于理气燥湿,醒脾和胃畅中,使气行湿化,脾健胃和。姜、枣相配,调和脾胃,又调和汤味,使本汤汁香甜可口。
[注意]
(1)使用本方以身目俱黄,小便短少,头身困重,脘痞腹胀,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或濡缓属于湿重热轻者为要点。
(2)陈皮煎煮前宜先浸泡去白,以加强其理气祛湿消滞之功。且陈皮味苦性温燥,用量不宜多,以防其伤阴化燥生热。
(3)本方与黄疸型乙肝Ⅰ号方比较:两方均能清热利湿退黄疸,均可用以治疗湿热型黄疸,证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小便短少等。所不同的是,Ⅰ方以清热利湿为主,所治为湿热俱盛之证;而本方以利湿化浊为主,佐以清热,所治之证属于湿重热轻型。
(4)饮食上以清淡为宜,忌辛辣炙膊肥腻及冷冻寒凉之品;戒烟酒;调情志。
黄疸型乙肝Ⅲ号方
[用料]炮附子12克玉米须30克春砂仁6克牛肉150克陈皮10克生姜15克大枣10枚
[制作]
(1)将牛肉洗净,切成小块。其他用料洗净(春砂仁打碎,陈皮浸泡去白,生姜拍烂)。
(2)全部用料(除春砂仁外)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煎煮3小时左右,再放人春砂仁,再煮5~6分钟,加盐调味,随量饮用。
[功效]温化寒湿,健脾和胃。
[适应证]黄疸型乙肝属于脾胃寒湿者。证见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纳少脘闷,或见腹胀,大便不实,小便不利,神疲畏 寒,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按语]本方治证属于脾胃寒湿之阴黄。由于寒湿阻滞脾胃,以致胆气不宣,胆汁排泄不畅,郁而外泄,故身目俱黄,其色晦暗或如烟熏。余证皆为寒湿困阻中土,致脾阳不振,健运失常的表现。治宜温化寒湿,健脾和胃。方中炮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性热味辛甘,功擅散寒消阴,旨在通过温壮元阳,使脾阳得温,阳气振奋,则寒湿之邪自散。玉米须性平味甘,功擅利水渗湿退黄。附子与玉米须相配,补火助阳暖脾,散寒利湿退黄,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春砂仁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阳春砂的干燥成熟果实,性温味辛,气芳香,功擅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以助炮附子之散寒化湿。牛肉性平,补中益气,健脾养胃。陈皮芳香醒脾和胃,理气燥湿。生姜辛温,温暖脾胃,合大枣,兼能调和脾胃。诸药配伍,共奏温暖脾胃,散寒化湿退黄疸之功。
[注意]
(1)使用本方以身目俱黄,其色晦暗,便溏口淡,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属于脾胃寒湿之阴黄者为要点。若身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弦滑属于湿热瘀阻之阳黄者,非本方所宜。
(2)若无炮附子,可以干姜15克代之。
(3)附子有毒,故应久煮,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4)本方与黄疸型乙肝H号方的比较:两方均有利湿退黄的作用,均能治黄疸型乙肝。所不同的是,本方是以炮附子配伍玉米须,重在散寒利湿退黄疸,主治脾胃寒湿之阴黄;而后方是以玉米须配伍猪苓、泽泻之品,重在利湿退黄,佐以清热,主治湿重热轻之阳黄,一寒一热,一阴一阳,证情不同,故用药处方亦有质的差别。
(5)饮食忌生冷寒凉冰冻之品;戒烟酒;调情志;节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