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纳斯草原的防护围栏上挂上了微型数字遥感器,监视着成群结队的蝗虫。中德两国的专家正在这里运用数码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进行蝗害预测预报和蝗虫某些生物特性的试验。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地理研究所的弗雷斯约夫·福斯教授主持这项试验,他首次在野外草原上蝗虫聚集的地方放置了包括可见光、热红外和声音传感器的数字遥感器,收集有关蝗虫活动的数据。这些数据将通过短波传输到设在玛纳斯蝗虫鼠害预测预报防治站的数据分析站,然后由电脑解译蝗虫的密度,预测预报蝗害程度。
福斯教授说:“蝗害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全世界每年20%的陆地面积上发生蝗害,蝗虫挤占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人类必须懂得怎样去控制蝗虫,或者把它们从农田和草场赶走而不破坏生态环境。”他已经在北非和中国的青海湖周围的地区进行了多年的蝗虫监测试验,分别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在新疆的试验结果将用于完善和改进基于数码技术的蝗害前期预测预报系统。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艾里西尔·库尔班是福斯教授的试验助手。他协助教授收集各类雌雄蝗虫在交配产卵期间发出的声音,用各种波长的荧光灯吸引蝗虫,以验证蝗虫对光线和声音的趋避规律。他说,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开发经济环保的手段控制蝗害。
新疆是中国发生蝗害最为严重的地方,天山南北广大的草原上分布的山地土蝗、意大利蝗、戟纹蝗、西伯利亚蝗、亚洲飞蝗等蝗种都可引发蝗害,每年至少造成牧草减少35亿公斤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7亿元人民币。
由政府设立的治蝗灭鼠指挥部办公室负责蝗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蝗害预测预报以及防治工作。他们在蝗虫产卵以后挖出地下卵块,结合草原上的温度和湿度条件,计算孵化率和幼虫的成活率,预报每年的蝗害程度,并通过化学的方式,辅以牧鸡、牧鸭和播撒无害的生物制剂等生物手段进行防治。
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赵新春说:“我们将提供自然植被、气候、蝗种及区域划分等基础资料支持这项试验,因为实验成果将为蝗害的防治提供更加准确和及时的资料。” (高峰王大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