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媒体和公众的热忱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实际上,日全食的科学价值已不如从前。至于改写万有引力甚至宇宙起源理论云云,则更是夸大其辞。
6月21日,非洲南部迎来了新世纪第一次日全食。各路媒体纷纷进行报道,多家网站进行直播,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天文爱好者云集赞比亚、安哥拉、津巴布韦等非洲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阵天文热潮。不过,与媒体和公众的极大热忱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实际上,日全食的科学价值已经不如从前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方成告诉记者,在没有空间观测手段之前,日全食是研究太阳的最好时机。因此,当时的科学家非常重视日全食。80多年前,英国科学家的一份日全食观测报告,还为广义相对论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
广义相对论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结论是:引力场使光线发生偏转。爱因斯坦预言,遥远的星光如果掠过太阳表面,将会发生1·7角秒的偏转。
1919年5月29日,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及其合作伙伴分别在非洲的普林西比岛和南美洲的索布腊尔观测日全食。11月6日,科学家们发布观测报告称,星光在太阳附近确实发生了1·7角秒的偏转。11月7日,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爱因斯坦一举名扬天下。
方教授说,20世纪70年代以后,观测卫星不断发射上天,空间观测手段不断加强,在地面观测日全食的重要性逐渐减小。而公众对日全食这一壮观的自然天象,兴趣却越来越浓。这无疑是让公众理解科学的绝好机会,是一件好事。
1997年3月9日的一次日全食,中国的漠河正好位于日食中心带内。中科院和中国天文学会等单位组织了一支专业队伍,以及近300名天文爱好者前往观测。此外,漠河还吸引了来自台湾、香港地区和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人士。包括当地居民在内,现场观看日全食的有2万多人。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直播,有2亿多人收看。在低至零下30多度的气温下,公众的热情给方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
新世纪的第一次日全食,再一次让人们兴奋不已。赞比亚总统奇卢巴更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连声赞叹:“这或许是赞比亚独立以来最伟大的事件。”6月21日,赞比亚举国放假观赏日全食。估计有2万多外国人涌到赞比亚,连商店里的安全套都被抢购一空。日全食为这个国家带来1500万美元的旅游收入,在奇卢巴看来,“没有比日全食更好的旅游大使了。”
日全食的魅力的确让人无法抵挡。何况,对某一个地区来说,平均要300年才有一次观看机会。而对科学研究来说,虽然在地球上观测日全食不再那么重要了,科学家们依然不愿错过日全食。漠河那一次日全食,方教授他们就测量了太阳外层大气的电子密度和偏振度,后来在国内外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与方教授这样的太阳物理学家相比,地球物理学家们对日全食表现出了更多的兴趣。也是在漠河,中科院一个研究小组观测到了重力异常现象:在日全食开始和结束时,均观测到重力略有下降。这类似于印度科学家此前的观测结果,不过印度人仅在日全食结束时观测到重力略有下降,且误差较大。
这一次,6位中国科学家带上3台重力仪,飞赴赞比亚,继续对日全食期间的重力进行观测。方教授说,如果重力异常的结果得到证实,现有重力理论将面临挑战。不过,这需要多次验证,一两次观测是不够的。据悉,这几位科学家已经回国,正在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
另外,一些媒体大概是想制造新闻效应,在报道中称,如中国科学家再次捕捉到“重力异常”,万有引力定律甚至宇宙起源理论可能改写,这显然夸大了此次日全食观测的科学意义。
《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