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11月6日电(记者赖安林)国内科研人员利用我国西北五省(区)137个观测站近40年来历年月降水量资料,通过对西北地区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演变规律及各异常区的周期特征进行诊断分析,查明近40年来中国西北地区降水的异常变化规律。
甘肃省专业气象台、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专家分析发现,我国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存在自西北向东南、由高山向盆地逐渐减少的趋势。降水呈波型变化,其中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年降水经历由多向少的转变;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以后,由少雨型向多雨型转变。
与此同时,西北地区降水受地理位置、地形分布和天气系统等因素影响,降水存在东西和南北相反的差异,在近10年里,西北地区降水的空间异常从以南北差异为主逐步演变为以东西差异为主。其中年降水空间异常可分为6个气候区(异常型),即高原东北区、北疆区、青海东部区、西北东部区、南疆区、河西走廊区。
研究发现,西北区降水在近40年中除高原东北区和西北东部区呈下降趋势外,其余各区为上升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南疆、北疆区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由干向湿的转型较显著,且这种偏湿的趋势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河西走廊区、青海东部区降水在过去40年变化不明显;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降水减少是西北地区东部的普遍特征。
我国有近一半的国土受干旱或半干旱气候影响,位于青藏高原北侧和东北部的西北地区分布着全国85%的干旱或半干旱土地,降水空间分布差异很大。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导致旱涝出现频率发生变化,在以生态农业经济为主的西北地区,分析其降水的异常变化规律,对探讨其成因和气候预测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