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华鲟研究所透露,经过7年多时间的研究、试验,中华鲟活体产卵技术已趋成熟,这项科研成果对中华鲟种群资源保护有重要意义。
中华鲟是中国独有、世界27种鲟鱼中最珍稀的一个种类,有“水中熊猫”之称,已有1.4亿年历史。中华鲟栖息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地带,在海洋里生活9~18年,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便成群结队向长江洄游,到达长江上游四川宜宾一带和金沙江下游繁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中华鲟被誉为“活化石”,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野生种群数量已不足3000尾。
1981年1月,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后,阻断了中华鲟自长江口至金沙江的洄游通道。成立于1982年的中华鲟研究所,受命进行中华鲟人工放流增殖等抢救性研究保护工作,是中国中华鲟研究、培育、繁殖最权威的科研机构。
据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刘灯红介绍,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中华鲟洄游产卵季节,经农业部批准,中华鲟研究所从长江里捕捉野生亲鱼进行人工取卵、受精,繁育出幼苗再放入长江。但在1998年以前,对野生亲鱼采取“杀鱼取卵”方式,产卵后的中华鲟无法成活,这减少了本就稀少的中华鲟野生种群资源。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攻关,从1998年起,尝试活体无创伤取卵,并在保护野生亲鱼的产后康复技术上有了重要进展。
7年多来,先后累计有30多条产后康复的亲鱼放流长江,极大地保护了野生亲鱼种群。目前,研究所对中华鲟进行活体取卵后能做到100%成活,康复水平达40—70%。刘灯红说,产后康复程度与野生亲鱼的体质有关,很多捕到的野生中华鲟年龄偏大,均是“高龄产妇”,目前最重的350公斤,约有30多岁,因此产后康复的技术还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