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创新能力还不高
“不缺乏智慧的中国人不应该缺乏创新能力;但中国企业目前的创新能力并不高。”不少人对此观点有共识。
中国人的不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可以从我国每年授权的专利数量得到佐证。据国家专利局统计,仅2005年前10个月,我国在国内外就授权专利178111项,数量相当可观。而且,近年来,社会专利的申请量呈明显的高速增长态势。
但是,在庞大的专利申请队伍中,国内企业不但没有成为主体,甚至成为最薄弱的环节。据初步统计,在社会申请的专利量中,由国内企业为主体申请的不到20%。以我们最应该擅长的中药行业为例,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中药相关专利申请量连年增加,2003年为2929件,2004年增至4520件,可在全部中药专利的申请中,个人申请占80%—90%,企业申请不足20%。
与国内企业的强烈反差是,国外企业对技术专利却非常热衷。据统计,在我国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外国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占60%—90%以上。在通信领域,我国自主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是我们自主创新的一个亮点,但是在TD—SCDMA标准中,我国企业仅拥有7.3%的专利权,其他均为国外企业所拥有。再看看国外传统行业,石油领域的美孚公司,每年研发投资6亿多美元,在过去的10年内获得了1万多项专利。家化行业的宝洁公司,每年研发投入超过17亿美元,平均每年申请专利达20000余项。而国内同类企业上海家化,虽然近年来自主研发加强,近3年申请专利达582项,但与前者比,依然不足。
还有一个现象是,在国内企业中,民营企业创新热情高于国有企业。据浙江省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已累计申请专利154955件,授权95400件,其中95%以上是由民营企业及其科技人员申请。
主体缺位,影响成果转化
技术最终要为市场服务,如果企业不能成为创新的主体,最直接的后果是拉长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
上个世纪90年代末,记者曾满怀激情地报道过一个电信科研机构开发的一项全球首创的新技术,可用来解决边远山区通信难问题。报道登出的第二天,记者就接到江苏一个民营企业打来的电话,对这项技术的市场前景非常看好,询问到哪里可以买到这个技术。但是,直到今天,这项技术也没有得到实质性应用。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前两年,深圳华为公司也开发出类似的技术。这回由于开发的主体变成了企业自己,因此很快就得到了应用。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企业一旦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可以大大缩短技术成果的转化时间,提升企业的技术实力。相反,如果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得到的创新成果,很慢才能转化甚至根本不能转化为生产力,那么,不仅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失去了创新的根本意义。
创新能力弱,导致我国企业生产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低,导致我们只能处于经济链条中的末端。“双低”使得我们只能靠数量和价格与别人竞争,从而无可避免地诱发贸易摩擦。而固守加工末端,则势必严重影响到我们企业的效益。比如,苏州一家企业为美国一家公司生产鼠标,每年有2000万个出口,在美国的售价也不菲,每个40美元。但是一算效益账才发现,我们最多算是喝了口汤:美国这家公司一个鼠标赚8美元,销售商赚15美元,零部件供应商拿14美元,而我们辛辛苦苦干活的企业只赚到3美元,不到10%。这样的例子并非个案,我们多数外贸加工企业都处于类似状况,甚至更差。
如果企业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国内产学研又结合不好,使本土的创新成果不能很好转换,企业就不得不依赖国外引进,而且,越是高技术设备就越依靠进口。比如2001年,我国进口装备制造业产品约110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口总额的48%左右。其中,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95%、轿车制造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及胶印设备的70%依赖进口。有关专家统计,韩国和日本对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费用比例是1∶10,我国则是10∶1。就是说,人家拿1块钱引进,10块钱用于自主创新,而我们刚好相反。10∶1导致的不仅仅是多花钱买技术,更关键的是会重复多花钱。
企业创新,如何突破软肋
就企业自身而言,制约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的两大软肋一是资金,二是人才。
资金是企业创新的一大瓶颈,特别是对于实力比较弱小的企业。记者采访一些企业人士时普遍听到这样的言论:人家投入动辄数亿美元,我们企业的销售收入还没人家的研发经费多,怎么和人家拼研发?言外之意,拼不过干脆放弃。但是也有不少经济实力并不很强的企业,在自主创新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们的观点是:不做永远也不能突破,最后会恶性循环。因此,“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自主创新也要先从点滴做起。在谈到资金投入量与国外大企业的差距时,这些企业家一个观点也值得思考:看起来人家资金是大,但是,它资金量大,投入的广度也大,而且要覆盖全球。我们虽然绝对量小,但是只要“不撒胡椒面”,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于某一点,寻求点上突破,并非一点优势都没有。事实上不少企业也是这样取得成功的。比如海信在电视机芯片上的突破就是成功的例子。论集成电路,海信可能与别人比并没有优势,但是把有限资金只集中在电视机芯片上用力,结果就能够取得效果。因此,资金对于企业自主创新很重要,但是如何使用更重要。
人才匮乏是困扰许多企业自主创新的头疼事,但解决起来并非没有药方。江苏的一家化工厂,产品质量长期达不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怎么办?直接引进技术价格无法承受,靠自己的科技人员攻关,时间又不赶趟。后来,他们在“宁交会”上与一位“海归”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3个月后,“海归”解决了技术难题,而这家公司为此仅支付了12万元。这个例子说明,对于企业,要解决人才问题,不能仅仅着眼于企业内部,而是要先走出围墙,利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多渠道、多方法地利用人才。比如华为,在目前11个全球研发中心中,绝不仅仅是国人唱主角。相反,在印度的软件中心是印度工程师占主导,而在俄罗斯的研发中心则俄罗斯的技术人才是主力。但是他们的成果都是华为的。因此,对于企业,“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关键,这个“不拘一格”不仅仅指人才的不同类别、国家,还指不同的使用方法,有的是招入麾下,有的是合作,有的可能是委托开发。但目的只有一个: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也有专家认为,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资金、人才都重要,但观念更重要。如果企业没有成为创新主体的愿望,自身没有舍我其谁的勇气,企业自主创新局面就难以改观。事实上,凡是优秀的企业,都是自主创新意识强、想尽办法提升创新能力的企业。比如华为,目前在全球已经建立了11个研发中心,近年来,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5亿多美元,超过企业总收入的10%。工作重心的转移也见到成效,目前华为申请技术专利8500多项,每年还在以3000多项的速度递增。但是,多数国内企业并没有像华为这样。据有关方面统计,至今有71%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2/3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活动,中央企业的科技投入平均只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因此,企业要挑起自主创新的大梁,就必须树立信心,坚忍不拔、迎难而上,只有这样,我国自主创新的局面才能得到真正改观。
2005年12月10日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