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2月10日电(记者李雯、肖林)一牙种植体及人工骨生物材料产业化基地项目于近日落户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标志着四川开始加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的步伐。
据介绍,新基地位于成都龙泉驿区,投资6000万元,预计建成后产值将达到1亿元。较早前,四川全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成都高新西区开建一个生物医学材料产业园区,其设计产值为每年2亿元。
四川在生物医学材料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四川大学张兴栋教授就首次提出生物材料可以诱导骨形成的原创性理论。2003年,四川在世界上率先生产出新一代“人工骨”。在国际市场上,“骨诱导人工骨颗粒”市场价格高达每克450元,接近黄金价值的4倍。
“但现在看来,新技术对我们产业的注入度还比较低。”张兴栋教授认为,虽然科研未落人后,但我国这一领域的产业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高技术材料和制品市场90%以上都被进口产品占据。像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每年采用的几百颗人工种植牙和近百克人工骨,均为进口产品。
“从先进的实验室技术,到真正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有一段距离。”四川省发改委高技术处周斌分析,研究人员不是专业经营人才,加之资本有限,产业化过程中难免小打小闹;而企业独立研发又难以突破技术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