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洛杉矶12月22日电(记者陈勇)两个美国研究小组分别对火星“梅里迪亚尼平面”历史上曾有大面积水体的假说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这一区域可能是由火山或陨星撞击形成的,不一定是过去湖床或海底的遗迹。
“梅里迪亚尼平面”位于火星赤道附近,实际是一个大盆地。2004年1月,美宇航局的“机遇”号火星车登陆该地区,至今还在那儿探索。
同年年底,火星车项目科学家根据“机遇”号及另一辆火星车“勇气”号采集的证据发表了多篇论文,认为“梅里迪亚尼平面”岩层中富含硫酸离子,是附近区域历史上有大面积水体的证据,并进一步推测这一地区可能曾是湖床或海底,甚至可能一度适合生命。
但这一假说如今受到质疑。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在2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说,该地区岩层中富含硫成分可能是火山活动造成的,不一定是大面积水体影响的结果。
科罗拉多大学的麦克科伦等人认为,如果“梅里迪亚尼平面”岩层中的丰富硫成分是水流造成的,那么在岩层中也该找到更多的铁、镁和钙等阳离子,这样符合水环境下硫酸盐生成的原理。但事实上硫酸离子的含量偏高,表明其来源可能另有机理。
他们推测,“梅里迪亚尼平面”的地貌可能是持续的火山活动造成的,在火星缓慢流动的熔岩和逐渐积累的火山灰被内部喷出的二氧化硫蒸气冲刷,形成多个喷发含硫蒸气的气孔,进而导致岩层硫酸离子含量偏高。在地球上也有不少地方有火山形成的类似地貌。
不过,麦克科伦等人并未排除火星历史上、甚至现在可能有生命的猜想。他们指出,地球上即使火山附近的喷硫气孔也有细菌,这些嗜硫菌依赖硫的氧化作用新陈代谢,而火星上不能排除有类似的微生物存在。
亚利桑那大学的克努思等人也在同期《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了“机遇”号发现的硫酸盐证据问题。他们说,如果假设“梅里迪亚尼平面”附近曾有大面积水体,那么在水分蒸发流失的过程中,应该是溶解度低的硫酸钙先沉积下来,然后是溶解度较高的硫酸镁等,沉积物应该有明显的分层。但“机遇”号发现的样本里各种盐是混合在一起的而没有分层。
克努思等人推测,这一现象的成因可能是“梅里迪亚尼平面”附近曾遭到一颗陨星的轰击,而不是水体的冲刷。这颗陨星轰击的威力相当于一颗原子弹,使地表下面的岩层等被“掀”到空中然后又落下来。研究人员特别指出,“机遇”号拍摄的照片显示,附近地貌与美国核试验基地原子弹爆炸后留下的痕迹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