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到了,人大代表牛玉琴惦着西北的沙窝窝
本报记者刘莉 周清春
牛玉琴,陕西省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农民。从1985年起,她带领全家人,在20年时间里,治理绿化了11万亩沙漠。
今天是植树节,听到记者说是特意来采访她这位治沙模范的,她乐了起来:“呵呵,植树节就是我们的节日,今天家里要种上十几个沙窝呢。”
3月的陕北,沙丘阳面的雪化了,是植树的好时候。可是从1998年起,连续9年当上全国人大代表的牛玉琴总是要在这个时候上北京来开会。“每年来,电话费都要花上好几百,因为这阵子正是栽树的好日子,每天晚上都要给家里打电话,问问沙窝窝里的树栽得咋样了。”
牛玉琴栽树的故事颇有传奇色彩。全家植树1800多万株,硬是将风沙逼退10公里,开出了一片农耕地。这期间,婆婆病重、丈夫去世都没有止住她栽树的脚步。
1996年,治沙已很见成效,牛玉琴在原来的沙丘上盖起了家里现在的房子。也是在这一年,她前往美国接受联合国颁发的拉奥博士奖,还在会上作了发言。
牛玉琴大概没有想过,她栽的树会不会给整个华北地区的风沙天气带来多大影响,但她和她的乡亲们却实实在在感受着栽树带来的变化。“治沙前,一起风,天昏地暗,早晨起来,沙丘堵得门都打不开。现在有了树,外面刮风,我们林子里一点儿事都没有。栽了树的沙地变黑变硬了,再过些年都能种庄稼了。”
这个淳朴的农家妇女,当初种树的想法也是为了“要把沙堵住,让沙子不再来压庄稼苗苗,这样就能吃饱肚子了”。她家原来是村里最贫困的一户,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种的庄稼,一阵风吹过去,都被连根拔起,一家人只能以开水煮白菜和苦菜充饥。
“种一把草,护一把沙”。凭着这个朴素的念头,她开始以家庭承包的形式在毛乌素沙漠南部植树种草。
如今,生活真的变了。牛玉琴红色的毛衣上套着件红色的棉被心。她扯着毛衣袖子跟记者说:“现在日子好了,又是毛衣,又是棉袄;过去穷的时候,一件衣服冬天塞上棉花当棉衣,夏天取出棉花当单衣。我现在的日子比过去翻了100倍!”
杨树、沙柳、柳树、柠条,有了这些树,以前从没在家门口见过鸟的牛玉琴,这些年也在她的林子里见到鸟了。“有喜鹊、有麻雀,叫得可好听了!”说起这话,她的表情快乐得像个孩子。
牛玉琴告诉记者,来北京那天,陕北下了雪,干旱地区就盼着下雨下雪。昨晚打电话,她又听说下了一场雨,就直高兴。“今天植树节,家里人要带上学生娃去种树呢。一个沙窝几百棵,今天能种上好几千棵呀。”牛玉琴轻轻地念叨着,像是又回到了她的金鸡沙村。
1991年,她办起一所“旺琴小学”,并担任东坑镇东坑中学名誉校长。每年春秋两季,她负责带领学生们进入沙漠植树造林,想“让娃娃们通过治沙造林的实践活动,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今年计划要栽5000亩,有些地方还要补栽。我们现在是自己育苗,成本也降下来了。”她显得很有信心。
昨天,北京、甘肃、辽宁等地再次经历了一场强烈的沙尘天气。“两会”结束,牛玉琴又要回到西北老家,继续她的治沙之路了。“我的梦想是让沙漠都变得鸟语花香。现在干劲大着呢,我会一直种下去。”(本报北京3月12日电)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