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科协发布了第7次上海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结果。根据市科协的调查,本市成年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0.7%,即每千人中有107人的科学素养达标。相比2002年进行的第6次全市调查,增长了3.8%。
据了解,该调查采用国际权威的米勒标准,将上海公众的科学素养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对科学方法和过程的理解;三是对科技影响力的理解。调查对象为本市18-69岁的成年人,总样本1500份。
三年科技素养提高3.8%
本市公众科学素养每两到三年调查一次,目前共进行了7次,“最近三年一下子提高了3.8%,是增幅最大的一次。其中男性在三年中提高了4.1%,女性提高了3.7%。”市科协介绍说。
根据这份调查,在科学素养方面,男性比女性高出1.7%。除此以外,18-30岁的成年人公众素养最高,达到20.3%,而之后随着年龄段的增长,科学素养呈不断下降趋势,61-69岁仅为2.6%,“这是由于上海该年龄段的人群学历较低所致。”市科协副主席杨广生说。
调查同时显示,虽然近年来本市公众科学素养提升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10.7%的比例仅相当于美国1995年的公众科学素养。
去年1月30日在上海科技馆举行的机器人投篮比赛中,一名选手将自己的机器人瞄准投篮筐。 张健 早报资料
空气质量最受关注
在被问及与科学相关的重大问题时,66.9%的上海公众最关注全球变暖问题。而转基因食品、克隆、干细胞研究等问题紧随其后。
在公众环保意识方面,空气质量以82.9%的关注率名列榜首,水资源的关注率则从三年前的老大位置下跌了一位,占78.2%。
调查同时显示,在所有科技类新闻中,公众对环境相关新闻的了解程度和感兴趣程度都是最高,分别为46.9%和35.8%。
科研职位认可度位居榜首
在上海公众的心目中,三年来科研人员的声望有何变化?根据调查表明,科研这一职业的认可程度达到58.1%,名列榜首,比三年前提高了6.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工程技术人员也提升了2.8个百分点,在医生和大学教师之后名列第四。
根据该调查,在工程技术人员之后依次为律师、公务员、新闻工作者、中小学教师、企业家、会计师、文体工作者。其中企业家名列跌幅榜首位,从三年前的第五位跌到了目前的第九位。
记者 陈斌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