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北京,春意渐深;三月的北京,激情正浓。
带着人民的嘱托,带着祖国的期望,两会代表委员们齐聚北京参政议政。他们共商国是、共议民生、共谋发展、共绘蓝图,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言献策。
采访今年的两会,大家深有感触,在推进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社会的大主题下,建设创新型国家又一次成了热门话题之一: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创新型国家建设,代表委员纷纷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献智献策,媒体报道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了当今时代的发展方向,而加强自主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发展民生科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和支撑力量。
建设创新型国家:
时代的强音
今年的两会上,党和国家领导就建设创新型国家多次发表重要讲话,精辟地论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
“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
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次参加“两会”代表团讨论,讲话的主题就是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委员、并参加分组讨论时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他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不懈努力。
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做好今年的工作,关键是要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个主题,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努力攻克一批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核心关键技术,依托重点工程推进重大装备自主化建设,力争在重点优势领域取得突破。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落实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政府采购制度。积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抓紧制定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继续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这是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必然选择。现实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再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而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此,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广泛应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科技界要培养协作精神,集中科技资源出大成果”。
3月8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参加政协科技组小组讨论这样说。她还指出,要建立科学数据库,基本信息共享、公开,国家资助研究的数据成果不能成个人私有。要想办法让滞留在高校、研究院所的人才到企业去,以解决企业缺少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弱的问题。
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科学技术的创新需要人来完成,没有大量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无从谈起,创新型人才是新的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另外,要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宏伟目标,就必须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把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重在体制和机制创新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但是,对我国这样一个处在转型期的国家来说,市场体制尚不完善,企业创新能力普遍较弱。这就需要政府不断创新体制和机制,以有效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政府采购要优先支持自主品牌。
“企业能否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关键是能否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机制。”人大代表孙丕恕说。
孙丕恕强调,尽管通过市场竞争获得持续的发展主要还是企业自己的事,但是在培育、保护自主品牌参与国际竞争方面,政府应该大有可为。其中,通过政府采购来优先支持自主品牌对于促进自主创新、培育名族品牌将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对于这个问题,邬贺铨委员有着同样的想法。他认为,政府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是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首要措施。
但是,“我国一些政府部门或大企业集团对国产设备特别是创新产品缺乏信心和热情,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掌握的市场资源向国外倾斜。”邬贺铨对此颇为忧虑。
2007年12月底之前,我国将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的谈判,届时《政府采购法》中保护性的“国货条款”将彻底消失。在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前提下,如何从政府采购行为中体现出政府对国内企业技术创新产品支持的表率作用,如何让国内企业享受到“主场”优势。邬贺铨认为,应该“很好地向美国等政府学习”。
税收政策应该为创新企业保驾护航。
如果说政府采购能帮助国内创新企业发挥“主场”优势的话,那么税收政策就可以为创新企业保驾护航。
最近财政部联合四部委发布通知,对国内已经具备相当生产能力且技术水平已基本满足需求的设备,将停止执行进口免税政策,同时将国内生产同类重大装备的企业进口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实行税收先征后退,返还的税款转作国家资本金注入该企业,可用于研发和创新能力建设。
邬贺铨认为,像这样的税收政策既不违反WTO规则,又为企业发展创造了税负公平的竞争环境,很值得提倡。
李林楷代表也提出,要创造更公平的创新税收政策环境,财税支持要覆盖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同时要加快增值税从生产型转向消费型的改革步伐。
重视标准在创业创新中的作用。
“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政府除了制定税收政策之外,利用标准设置技术壁垒是发达国家通常采用的办法,值得我国政府借鉴。”邬贺铨说。他还用“标准就是力量”来强调标准在企业创新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不能让创新型企业“死”在缺钱上。
对于创新型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难一直是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很多创新型中小企业因为资金问题“半路夭折”。要破解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李秉记代表认为是应尽快推出创业板。
李秉记说:“中小型企业创新不能只靠国家投资,更重要的是通过资本市场获得经费。推出创业板市场,可以给中小企业提供更方便的融资渠道,为风险资本营造一个正常的退出机制。”
他认为,目前推出创业板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小企业板几年来积累的经验,《公司法》《证券法》修订提供的法律基础,以及国家提出的自主创新战略,都给创业板的推出提供了必要条件。深圳证券交易所已有建立中小企业板3年的经验,设立、推出创业板的技术已基本准备到位。目前深交所的筹备工作主要集中在建立规则制度体系和摸底考察上市资源上,创业板在取得政策许可后即可以很快上市。
针对我国现行的银行制度安排与科技型企业的创新特点不相匹配的情况,全国工商联的建议是设立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科技银行”,以企业融资需求为中心,提供股权与债权相结合的多种融资服务。从而对另外一个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金融支持。
辜胜阻委员认为这是个很好的选择。他认为,借鉴村镇银行的模式,引导民间资本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类似硅谷银行的社区科技银行,有利于拓展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
除了金融支持外,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部长张化本还建议,国家财政也应提高对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尤其对应用性研究开发项目采取事后承认与支持为主的办法。
创新要成为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当务之急。
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代表认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包括多种层次、多个方面。李东生认为,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走向世界,整合新的创新资源和技术创新平台,这其实也是一种创新,有利于推动企业创新走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李东生还认为,“经营的创新,对企业提高效益的重要性不亚于技术创新。”
弘扬科学精神:
形成良好的科学风尚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除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和完善外,还应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以营造适宜创新的文化氛围。
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农工党和九三学社联组会议时着重指出,创新型国家应该是科学精神蔚然成风的国家。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大力加强科普工作,使全社会真正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
科学精神就是探索、务实、求真、创新、奉献的精神。如果说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力量,那么科学精神则是推动民族进步国家强盛的精神力量。
一个创新型国家必然是全体社会成员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国家。因此,“创新型国家不是由少数人去创新的国家,而是一个全民参与创新的国家。”九三学社河南省主委、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涛委员说。
然而,形成这种良好的风尚还有很多路要走,弘扬科学精神仍然任重道远。
我们还缺少沉下心来执着于创新的“科技疯子”。
这是作为企业家的柴新建代表的真切感受,缘由在那颗洗衣机上的小小螺钉还必须要依靠进口。
柴新建说,“不论研究者还是生产企业,都太急功近利,没有人肯静下心来搞螺钉这种基础的小东西。”他希望教授研究员们能更多地关注创新中的更多“小”事情。
“但现在的情况是,专家们有兴趣参与的很少,他们觉得家电业的学术价值不高,没档次。”对此,柴新建不无遗憾。
柴新建呼吁,国家应该通过舆论导向,给那些做基础工作的、搞小改小革的人足够的鼓励。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是创新的参与者、实现者。
同时要以科学精神培育创新型人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新时认为,现有教育机制、理念及方式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还很不适应,教育、科研的工具化、功利化倾向严重,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尚未成为普遍风尚。要改变重分数、轻能力的现状,培养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应该对教育的多个方面进行改革。
我们还存在着诸多学术不端行为甚至是学术腐败现象。
学术造假、剽窃成果、权学交易等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在学术界存在着。这种“不端行为的滋生和蔓延对科学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陈佳洱委员对此十分痛心。
姚建年委员则提出,要向科研不端行为宣战。他说:“同社会上许多行业的假冒伪劣一样,科研领域造假的目的也在于追名逐利。科研不端行为虽属个别人、个别事,改变不了科技界整体上爱国奉献、勤奋求索的积极向上形象,但科学研究的本来目的是探求未知、追求真理、造福人类,所以,科研不端行为就比其他领域的假冒伪劣更让人不能容忍。”
“要树立和发扬严谨的学风,坚持科学的研究方法,完善和严格遵守符合科学规律的学术规范,鼓励深入实际、潜心研究,提倡严肃的学术讨论、学术批评,改进学术评价制度,克服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反对和惩处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白驹委员说。
科学家还没有成为人们眼中的明星。
每年的两会,媒体都会争相围追堵截一些知名人士——政府官员、著名的经济学家、影视界的明星们等。但科学家们则往往是不被关注的群体。
本报记者的一篇《谁知道他们是谁——默默走向大会堂的科学家》真切地道出了这一现象——“科学家不是记者眼中的明星”。这一现象的存在固然有科学家们的内敛和不张扬的特性因素,同时也反映出了社会对科学家的关注还远远不够。设想一下,如果什么时候科学家们也像明星一样被追捧和关注,关注和热爱科学的良好风尚也就为时不远了。
迷信还有相当大的市场。
“你想找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吗?你想了解你的名字包含的某种寓意和生命运程吗?请发短信‘××’到‘××’”;“想知道你上辈子是谁吗?发‘出生年月日’到‘××’就可以知道”……这是现在电视台、电台经常播出的广告。这些打着‘科学’旗号的广告,引诱人们去搞封建迷信,而且这样荒谬的东西还能在官方媒体大行其道,对青少年的危害是极大的。
“我们受过多年科学教育的成年人当然知道这只是用来挣钱的游戏,但是正处在成长期的青少年是不一定有分辨力的,你们能想象孩子们看到这样的广告有多相信吗?”这种社会现象让李鸿委员感到既气愤又无奈。
“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抢’孩子。不论如何都不应该指责孩子,因为他们不具备分辨能力。科普工作者只能尽量创作更多有趣的作品吸引青少年,向他们灌输正确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做了十几年青少年科普工作的中国科协副主席徐善衍委员有着特殊的紧迫感。
发展“民生科技”:
让人民共享科技成果
此次两会,关注民生是最主要的基调。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温家宝总理提出,要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代表委员们也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民生领域,对资源、环境、三农、医药卫生及食品安全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话题给予了普遍的关注。
改善和解决这些民生问题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发展。代表委员们认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是服务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科技成果的重要途径。
让科技成为农民的“指路灯”。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但要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更需要科技的及时跟进。
安徽省省长王金山代表高兴地介绍了科技对于农民增收的贡献:安徽去年全年粮食总产570多亿斤,增产50多亿斤,占全国粮食增量的四成左右,全省农民也因此人均增收超过100元。这次增产不是因灾歉收后的恢复性增长,而是去年开展的“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产业提升”两大科技行动的结果,是“科学种田出黄金”。
王金山代表认为,在增加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技术装备的同时,还要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让科技真正成为农民种粮的“指路灯”。
“民生科技”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发展“民生科技”是一个科技工作者———重庆市科委主任周旭代表对科技改善民生问题的思考。
周旭认为,科技离百姓的生活并不远,节能降耗、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这些方面,科技都可大显身手。
“如果我们的科技人员多一些精力投入‘民生科技’,我们的未来生活就会变得更加舒适、方便。”他希望在满足国家层面重大需求外,科技人员要多关注一些应用性、实用性科技问题。要“像文艺工作者一样多到基层去,研究群众需要什么样的科技。”那些认为研究这些小技术、小革新就降低了身份的想法“必须改变”。
要让科技人员更多地关注“民生科技”,让更多的科研要素转到“民生科技”上来,还应有相应的机制和激励办法。
周旭认为,首先是增加投入力度,对于关系节能、环保、农业等民生问题的实用技术,在申请项目时给予更多支持;其次要改革评价体系,原来用论文来评价科技成果的方式,今后应更多用市场、社会需求和应用情况来评判。
回眸今年两会科技话题,无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通的代表委员,无论是会上的热议,还是媒体的报道,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当今时代的共识和行动。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