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航天局发射的“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24日与火星“擦肩”而过,成功借助火星引力改道,朝着历时10年的“追星”之旅迈出关键性一步。
“罗塞塔”号将于10年内飞越地球3次和火星1次,借助地球和火星引力场完成改道或加速,于2014年追踪到“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钻探取样,协助科学家探索彗星。航天专家称,“罗塞塔”号的这次火星改道成功是整个彗星探测计划的“重要一步”。
改道
“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的无线电信号24日在静寂近20分钟时间后,位于德国西部的欧洲航天局控制中心终于再次收到它的信号。科学家听到信号声,不约而同鼓起掌来。
在近20分钟的时间里,“罗塞塔”号成功飞越火星,借助引力场改道。“罗塞塔”彗星探测项目的负责人曼弗雷德·瓦尔豪特说:“‘罗塞塔’还在路上。”
“罗塞塔”号重约3吨,它这次飞越火星的轨道与航天局控制人员预设的轨道非常接近,一度与火星表面距离不足250公里。完成火星飞越的“罗塞塔”号将于2007年和2009年两次飞越地球,再次加速。
“罗塞塔”号2004年3月2日由“阿里安—5”号运载火箭携带,从法属圭亚那库鲁基地升空。经过4次地球或火星引力拉扯后,“罗塞塔”号将大幅提升速度,预计飞行71亿公里,于2014年进入“楚留莫夫-格拉西门克”彗星轨道。之后,“罗塞塔”号将向彗星表面发送“菲莱”号着陆器,在彗星冰盖探测。这将是人类有航天史以来的首次彗星“软着陆”。
断电
飞越火星前,科学家担心,“罗塞塔”号经过火星阴影区时太阳能电池板无法发电,维持探测器系统工作。
为解决电力问题,欧洲航天局决定在飞越阴影区途中关闭“罗塞塔”号众多仪器,并使用探测器升空3年来从未使用过的电池提供电力。格林尼治时间24日2时40分(北京时间10时40分),“罗塞塔”号成功飞离阴影区,迎来火星日出。
“罗塞塔”号项目经理安德烈娅·阿科玛佐说,这次成功飞越是彗星探测计划中的“重要一步”。“它是一次重大的成功,我们太高兴了。现在,我们可以睡觉了,”阿科玛佐说。
“罗塞塔”号探测器载有重165公斤的仪器,它们将用于分析彗星的物理和化学构成及其电磁和引力等特性。
“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的彗核是直径4000米左右的一块岩石,引力很小,所以“菲莱”号着陆器登陆时不用动力装置制动和安全气囊保护,因为在地球上重100公斤的“菲莱”号将像纸片一样飘落到彗星。此外,它也将不用降落伞,因为彗星没有大气层。“菲莱”号执行探测任务时,需用叉钉工具固定自身,因为彗星一旦稍有“风吹草动”,“菲莱”号就可能被“吹飞”。
探索
“罗塞塔”号的主要任务是探索46亿年前太阳系的起源之谜,以及彗星是否为地球“提供”生命诞生时所必需的水分和有机物质。
彗星是太阳系中最原始的物体。它由太阳系诞生后的残余物质构成,来自太阳系外侧的柯伊伯带。那里的温度保持在零下200多摄氏度左右,好比超级冷冻箱,使彗星成分能保持太阳系早期的原貌。研究这些物质,可以部分了解太阳系究竟如何诞生。
与此同时,彗星的最主要成分是冰雪,即固态的水,而液态的水是地球生命诞生的先决条件。有科学家认为,地球诞生初期非常炽热,不可能有固态或液态的水存在,在地球冷却的过程中,可能有第一批彗星坠入地球,带来最初的水。
2004年,美国“星尘”号彗星探测器拍摄到怀尔德2号彗星彗尾,并首次获取彗核物质。2005年,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的“深度撞击”号彗星探测器发射一个约咖啡桌大小的探测器猛烈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采集到彗星内部深处物质,完成人造航天器和彗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陈立希)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