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家火箭公司要整合成10家,全力推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说到世界宇航业,就不能不提处于“老大哥”位置的俄罗斯。在这一领域里,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经验和高端的研发队伍。但近年来,“老大哥”也遇到了新问题。据俄新社11日报道,技术滞后、设备陈旧、人员衰老已经成为阻碍俄罗斯宇航进步的绊脚石。
准备大展拳脚迎新年
对俄罗斯宇航业而言,即将到来的2007年是一个特别的时期。他们将在这一年迎来“宇航之父”俄罗斯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诞辰150周年及苏联发射首颗人造卫星50周年。同时,2007年也是俄罗斯宇航业推进雄心勃勃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攻坚年。
俄航天部门计划发射多颗军事、科学、通讯卫星,初步形成一个由18颗卫星组成的导航系统,覆盖俄罗斯全境,实现稳定运行,为下一步打造覆盖全球的卫星导航系统做准备。
然而发动攻势并非是俄罗斯宇航业明年唯一目标,他们还不得不做些修修补补的活儿,比如为陈旧的发射系统更新换代,改善国际太空站的配套服务,设计新型航天飞机,制造出能至少使用10年而非用上12个月就出故障的高质量卫星。只有如此,俄罗斯宇航业才有望实现强大、有效、用途广泛的目标。
复兴事业遭遇困难
然而,复兴俄罗斯宇航业的目标面临重重困难。据俄罗斯媒体报道,由于任务繁多复杂,俄宇航界尚未制定出详细的落实计划,没有协同合作的时间表,一切似乎都不着急。
缺少资金是俄宇航业复兴的老大难问题,制造相关精密设备由不用为工人开支发愁的公司承担,但这看来也不容易落实。俄新社文章称,俄宇航业这种重任在肩又疲疲塌塌的特点好像又回到了苏联时代——放出豪言壮语,却根本没实现的基础。
2001年10月11日,俄联邦政府提出了《2002—2006年重整与扩展国防工业》计划。但眼看5年过去了,今年7月6日俄召开会议盘点涉及宇航业的工作进展,却发现实在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成绩。
为了实现工作突破,目前,俄太空总署确定将优先发展太空火箭工业。这项原本应从2001年启动的工作迟至今年才开始迈步。俄太空总署负责人安纳托利·佩米诺夫透露,俄目前100多家太空火箭公司将整合为10家大公司,到2015年进一步精减到3—4家。
成功发射带来好兆头
除了经济和计划存在困难,俄罗斯的科研人员也“后继无人”。目前,俄太空工业从业人员共约25万人。绝对人数虽然不少,但平均年龄高达46岁。
两年前,俄年轻人还对宇航业颇感兴趣,认为可以得到住房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但现在这些优势已不复存在。毕竟愿意整天陪着一堆老化机器的年轻人并不多。
另外,如何与军事振兴计划相协调也是个难题。俄副总理兼国防部长谢尔盖·伊万诺夫11日在俄罗斯军事工业委员会会议上透露,俄正加紧创建“安加拉”航天火箭系统,该系统的目标是确保俄罗斯独立进入太空的能力。这意味着俄太空总署的计划与军方计划既有联系又存在摩擦。一些宇航科技人员面临着普通人员或军人身份的尴尬选择。另外,有分析人士认为,俄罗斯宇航业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其实与其他领域发展所面对的阻碍是一样的。比如资金的严重缺乏、人员的不完备。因此要想解决宇航业的发展问题,就必须先解决一些共性问题。
12日 ,携带马来西亚“Measat-3”号卫星的“质子-M”号运载火箭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成功升空,这是俄罗斯宇航业在2006年年底的一个成功动作。也许,这预示着明年俄罗斯宇航业真能迎来一个好年头。▲ 驻俄罗斯特派记者 马 剑特约记者 刘陆明
《环球时报》 ( 2006-12-13 第04版 )
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