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科学规律管理与国际接轨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三年跻身国内前列
本报北京4月10日电(记者 刘恕) 运行仅仅3年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去年在《自然》《科学》《美国科学院院报》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居全国同类研究机构首位,论文平均影响因子也位居第一,为我国在前沿科学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探索出了又一条新路。昨天,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周光召参观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和副部长李学勇一起陪同考察。
据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介绍,目前研究所已建成18个实验室,吸引了20位全时留学人员回国,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其中《科学》2篇,《自然》1篇,《美国科学院院报》2篇。周光召听取汇报后表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遵循客观科学规律,不急功近利,远离浮躁,给科研人员创造了潜心研究的学术环境,取得了显著成绩。他强调指出,科学研究需要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文化,要摒弃陋习,要鼓励学术争鸣,形成生动活泼的学术氛围。生命科学是我国最有希望跻身世界前列的领域,研究所要发挥顶尖人才的汇集效应,进一步借鉴国际一流研究机构管理模式,加强与国内外优势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多出原创性成果,为我国生命科学水平的跨越提升做出贡献。
徐冠华高度肯定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他说,我国需要的不仅是几项创新成果,而且还要通过机制体制的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带动大批创新成果的产生。他表示,科技部将继续把研究所作为探索新型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试点,认真总结经验,同时在科研经费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长期负责研究所建设工作的李学勇也提出了要求和希望。他说,研究所要凝聚一批优秀人才,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动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谈及研究所为何在短时间内取得不菲成绩的原因时,王晓东说,为了给科学家创造充分宽松的学术空间,研究所在基础设施、科研设备、科研人才具备“国际一流”标准的同时,科研管理也与国际接轨。据悉,研究所实验室主任一律实行5年合同制,合同期内没有任何行政长官意志和考核评比的干扰,最后接受由国际知名专家组成的科学指导委员会的评估。
据悉,北京市、科技部等部门积极创造条件,为研究所建立了长期的经费保障机制。科技部中国生物发展中心主任王宏广介绍说,3年共投入经费4.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大型仪器设备3亿元,每年的研发和运行经费达5000万元左右。目前,国内约有10家同类研究机构年研究经费近1亿元。“这些投入为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只要进一步在体制上创新,我国完全能够在生命科学的一些领域进入国际领先行列。”王宏广说。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