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本地默默无闻,走出去之后,却能很快“显山露水”。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的背景下,东北人才成长的“怪现象”引起了人大代表的关注。他们认为,是旧体制和旧机制折断了人才腾飞的“翅膀”,要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为人才兴业创造条件。
“我看有一个干事环境的问题。咱这个体制环境,谁有能力也干不好,别说‘孔雀’东南飞,连‘苍蝇’都东南飞了。”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白城市市长岳清友说。他认为,哪里的人才创业环境好,就会向哪里形成一个“人才流”。然而在东北,一些很有能力的人才却显不出“身手”,因为这里没有创造出一个广阔的施展天地,没有良好的创业平台。
人大代表们普遍认为,是体制和机制的束缚使东北出现了人才的“怪现象”。“两个方面的传统体制因素把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堵死了!”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实验中学校长龚玲说。她认为,东北目前影响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所有制“身份”“卡人”。在机关、事业、企业所形成的这种“所有制式”的人才中,标志着人才“身份”的人事档案形成无法逾越的鸿沟,成为长期阻碍人才自由流通的“生死牌”。由此带来了户口、住房、福利保障等一系列体制性保障,这是人才流动的最大障碍。另一方面,“大锅饭”“伤人”。在一些单位“平均主义”的 “大锅饭”仍然存在,一流人才难获一流待遇和报酬的情况比较严重,缺乏激励机制,这直接影响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长春市市长祝业精感触地说,过去人们“闯关东”,那时候东北人敢想、敢干,开拓意识、创新思维都非常强,但在旧体制和旧机制下,这种宝贵的“东北基因”休眠了,有不少人才发挥不出作用,从人才变成庸才。
东北人才总量和专业技术人员总数都位居全国前列。仅以吉林省长春市为例,目前全市有27所高等院校、139个博士点,拥有两院院士31名,各类人才总量57万多人,科技人员占人口比例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
眼看着人才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怎么办?“东北的振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才的振兴,因此必须彻底解决三个大问题。”龚玲说。她认为,首先要解决用人观念的问题。在人才使用上,应该紧紧抓住人才的最佳使用期,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学历,不唯职称,在人才能力最旺盛、创造力最活跃的高峰期,放手大胆使用,营造充满朝气的干事业、创业的氛围。
其次,要解决用人机制问题。一是应该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华的选拔任用机制;二是形成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互动机制;三是要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人才业绩相联系,与人才创新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四是要完善和建立优秀人才保险制度和福利制度的保障机制。“也就是说,要为人才创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人际环境、成长环境,形成各类人才择优使用、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展其能的整体秩序,畅通各类人才间的‘绿色通道’。”龚玲说。
最后,要解决引进拔尖人才与盘活本土人才一视同仁的问题。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对所引进的人才给“位子”“房子”“票子”,都没有错。但如果对本土人才更多的仅是“使用”,不重用,那么,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生活环境都会与引进人才相差悬殊,必然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因此东北要出台有力度的相应政策,盘活现有人才资源,使其更好地发挥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作用。能引进人才,也能留住人才,对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一视同仁才是正路。
祝业精认为,本地人才都留不住,还更多地谈如何吸引外地人才,实际上是舍近求远。“我认为现在东北人才工作的主要着眼点,应该是如何创造适合人才生长发展的环境,留住本地人才。”祝业精说,“东北有那么多的高校,我们要利用好这些人才‘加工厂’。老的‘孔雀’飞走了,新的‘孔雀’又可以成长起来,并且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新‘孔雀’比老‘孔雀’长的更漂亮。相信,只要我们把人才环境营造好了,有一大批人才去冲锋陷阵,东北的振兴一定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