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时期,无论是广西柳州还是广东、上海的观赏石市场,目前都在一次前所未有的市场调整中举步维艰。置身其中的藏家与石商亲眼目睹他们曾经无比熟悉的市场门庭冷落,石头滞销,交易困难,难道中国观赏石就此发出退潮信号了吗?
资源枯竭无法回避
今年春节,广西南宁观赏石界迎来了自己的一条长达1.8公里的奇石盆景市场,然而在开街的喧嚣之后,并没有像主办方期待的那样红火起来,反而很快变得沉寂。一些慕名而至的石友把在这里拍到的照片放到了网上,结果观者提出问题:生意是不是不好,老板怎么打起了瞌睡?
生意不好,老板无奈,这样的感触是如今观赏石领域中最能激起共鸣的话题。而造成生意困境的首要原因,业内将其归结为资源枯竭。
从上世纪80年代算起,中国观赏石有着20多年的历史。在这20多年间,观赏石经历了从最初的个人爱好、收藏到商业开发的进程。广西等地的水冲石系列,新疆、内蒙古等地的戈壁石,包括传统的灵璧石、太湖石等众多石种在这一进程中被发掘出来,但是,随着市场意识的觉醒,一方面出现了中国观赏石品种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石商与石农竭泽而渔的开采也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大化石告罄,三江石告罄,彩陶石告罄,黄河石告罄,金海石告罄,雨花石告罄,红河石告罄……这是一串长长的可以涵盖我国各主要观赏石种的名单。灵璧石有着千年的开发历史,其传统产区灵璧县包括有74座山,8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从上世纪90年代至2002年,总共约采挖50万块石头,而近几年来,每年都要采挖10万块。面对如此的采掘速度,以储量巨大著称的灵璧石同样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
尽管表面上看,观赏石开发有利于当地特色资源产业的形成,但各地政府也很快认识到,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因此,全国各地一个个关于观赏石限采的政策陆续出台了。其中灵璧石的资源开发还以立法的方式出现。
限采使本就短缺的观赏石更加货源紧张。好的精品石因此价格奇高。广西东方石文化研究交流中心理事长马鸿斌先生认为,在自然界很多石种资源面临枯竭,而新石种开发尚未补充的情况下,观赏石市场交易逐渐走向萎缩不可避免。
北京赏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奇石收藏家徐忠根则认为,观赏石市场供需的不平衡导致观赏石市场陷入一种非理性之中——石商认为奇货可居,一车车高价购进石头,互相倒手,层层加码,真正的观赏石收藏者面对高价只有望石兴叹。
徐忠根说:“目前观赏石市场是所有石种价格大幅飙升,2000年左右,一块形、质、色、纹都符合藏家要求的中等体量的大化石用2千元到3千元即可买到,现在同样一块石头,价格上涨了10倍到20倍,没有3万5万的,不可能买下来,这还只是一般的观赏石。特殊的精品石可以涨到100倍。这个交易价格背离了其价值本身。”
市场走向分化
尽管面临资源枯竭,但是全国观赏石的交易活动仍在继续,只不过市场分化迹象明显,未来市场格局也正在形成。
据称,如今以展销为主的观赏石展览数量几乎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石商们根据不同地区石展的时间划定自己的展出路线,周游全国。
但是业内专家指出,频繁的巡回展览并不意味着销售乐观。恰恰相反,由于精品石销售的特点决定了石商的展览一般不会拿出精品石,石展中大多数石头质量普通,而价格不菲,因此多见的情况是一次次参加展览,又一次次空手而回。越是空手而回,就越是要参加展览……石展并不能解决观赏石遇到的市场问题。
展览的空手而回与观赏石市场的“饱和”密切相关。在观赏石市场初期,藏家往往会大量购进低端的石头,但是,多年以来的积累使得藏家手头的石头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就开始追求高端,淘汰低端。市场上低端的石头,包括淘汰下来的石头流通越来越难。因此,观赏石市场中“饱和”首先是低端的“饱和”。
柳州市赏石协会副秘书长黄位平先生分析说:“柳州是中国观赏石市场的晴雨表。现在的柳州,交易更集中在一些‘大户’手中——他们手中握有更好的石头,中小石馆缺少精品石,交易较少,一些石馆今年可能至今都没有开张。而‘大户’春节期间的交易额可能超过几百万。到了这个阶段,无论是市场,还是藏家,都发生了分化,玩精品的一定是有实力的藏家。很多精品的成交一笔就是几十万,一口气吃进一两百万也不新鲜。一般的石馆很难有这样的交易,有些成交可能都是藏家私下进行的,也不表现在市场中。春节前,柳州搞了一个奇石交易会,只有两天时间,非常仓促,规模也小,但仍成交几百万元。大家瞄准的就是精品石。”
按照黄位平的看法,柳州市场近两年确实出现了调整,但并非可以简单概括为趋冷。与前几年的活跃相比,如今的藏家已转入理智期。一方面,藏家眼界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精品石价格扶摇直上,精品石的曲高和寡与大量普通石的无人问津就成为目前市场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一些地区的观赏石交易也有较好的表现。
2006年10月18日至24日,为期一周的中国徐州·宿州第二届灵璧石文化节在宿州举行。在政府的支持下,本次文化节最终展出观赏石1800余块,基本涵盖全国各主要观赏石种。预先准备的500个交易摊位最终达到了1100多个,一天的交易额上千万元。
宿州市赏石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巩杰先生介绍说,第一届灵璧石文化节是2004年在宿州市灵璧县举行的。当年文化节开过之后,石价随即翻了一番,而去年第二届文化节之后,石价又整体上浮30%至50%。好的精品石更是价格一路攀升,幅度大大超过一般性观赏石。据称,本次文化节政府拿出了1000万元的资金,而最终通过文化节直接、间接引资72亿元,其中一部分投资瞄准的就是灵璧石。今年3月,宿州市内开设了第一家容纳几十户商铺的观赏石市场,每天都有七八十车石头运往这里。由于市场的规模无法满足需要,一个更大规模的市场以及观赏石博物馆的计划已提上了日程。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有着10年观赏石开馆历史的贾精一先生也更加看好市场中积极的信号。他认为:“前两年,商人高津龙在柳州投资了3000多万元到观赏石领域,大家觉得很轰动,而且这3000万元对于观赏石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放在现在,3000万元算什么?眼下,企业家柴宝成在天津用3到5亿元投资观赏石,据说总投资将会达到20亿元。企业家都很精明,他们已经看明白观赏石市场存在的商业机会。做什么投资都有个时机问题,比如前两年投资房地产、珠宝、翡翠绝对是好机会,现在你再进这些领域就会有人劝你时机不对,用时机来衡量观赏石市场,现在进入称得上恰逢其时。”
观赏石期待文化崛起
从宏观看,种种对于观赏石的乐观估计事出有因,比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居室空间的增大,文化需求的升级等,都为观赏石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进入观赏石也是事实。然而,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能笼统地以外部环境的好坏作为衡量市场发展的依据。一个市场能否健康持续的发展,取决于市场的基本架构。架构合理,发展就会健康迅速,架构不合理,那么就会在发展中遇到问题。
马鸿斌认为,中国观赏石市场如果按照产业链来划分,可以分为三个市场,即上游、低端的一级市场,主要为乡、镇、县产地石商与石农销售;中游、中端的二级市场,主要由县、市石商及部分藏家销售;上游、高端的三级市场,主要由藏家销售。在三个级别的市场当中,一级市场遇到了石种资源正在枯竭的问题。二级市场总体表现处于低迷状态,经营者中多数人持平,少数人赚钱。二级市场是目前观赏石的“主战场”。观赏石三级市场应由藏家进行销售,但由于主流艺术品拍卖市场尚未接纳观赏石,目前三级市场尚未形成。
此外,由于当代中国赏石文化复兴仅仅20年左右,赏石文化知识普及面很窄,很多人不了解如何进入观赏石收藏领域,制约了市场发育。而且,赏石文化未进入主流文化领域,只是作为“准主流文化”,在发展和支持上都遇到“瓶颈”。当代中国赏石界二级市场主要面向在国内客户,与国际赏石界交流处在初级阶段。
徐忠根也持三级市场的观点,同时他认为,目前市场的状况与资源问题、价值和价格失衡问题、行业协会规范引导不利等都有关系。但是,市场两级分化的趋势将会持续下去,精品观赏石价格将越来越高。还有一点,那就是观赏石市场不能简单以交易量来衡量,一些大型观赏石交易会虽然对观赏石市场具有推动作用,但不一定能完成观赏石的引导。今后,市场真正的理性回归不在商业利益的追逐中,而在文化的苏醒,这是中国观赏石目前最为奇缺的。
提及当前中国观赏石的发展阶段,贾精一认为,现在的中国观赏石市场正处于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型期。从组织上看,观赏石行业协会众多,仅国家级的协会你就可以数出不少;从市场看,秩序较乱,有天价炒作,有假货横行,中国观赏石协会有过拿出观赏石标准的想法,但因为过于复杂而没能实施;中国观赏石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部,理论一直处于“跛脚”状态。但是,这些问题不会改变观赏石发展前进的态势。
尽管市场面临种种问题,但马鸿斌对于观赏石的未来20年也持乐观态度。他认为,在21世纪的头10年,也就是2001年至2010年,中国赏石文化以及中国赏石美学会完成重要的转型,一个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多元化赏石时代已经到来。到了21世纪第二个10年,也就是2011年至2020年,随着赏石文化理论体系、赏石美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赏石将形成在世界几种大的文化背景下的多元化赏石文化的鼎盛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