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在岗的中小学特级教师仅229位,其中50岁以上的占三分之二,100人将在3年内退休。近日,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顾泠沅在由《上海教育》杂志主办的教育圆桌论坛上援引有关调查数据呼吁:上海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面临青黄不接,加快培养中青年名教师刻不容缓。
顾泠沅最近主持完成的《上海教育构筑人才高地建设研究咨询报告》显示,上海目前在岗的中小学特级教师仅占全市在职专任教师的千分之四,未来3年内,退休的人数将多于新评选的特级教师人数约20名。
特级教师队伍“老化”的原因在于中青年优秀教师的“稀缺”。40至50岁是教师经验、精力、创造力最佳的时段,然而本市处于这一年龄段的特级教师仅61人,40岁以下的更是凤毛麟角,35岁以下的只有1名。由于后继乏人,不少区县只好让退休的特级教师“超龄”工作,继续担当教改攻关、教学把关的重任。
特级教师是本市为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设立的一项终身荣誉称号,每两年在具有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优秀教师中评选一次,入选者须符合“师德表率、教育专家、育人楷模”的基本要求,并在全市具有相当知名度。特级教师评选没有年龄限制,近年来更有意向中青年“倾斜”,但入围的“新生代”名师仍然不多。
中青年教师的“断层”现象不仅出现在高层次教师队伍中。由于历史原因,本市现在处于成熟期的中青年教师数量偏少,如中学教师在41—45岁年龄段的比例仅为11%左右,远低于其他年龄段,这使本市教师队伍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年龄分布状况。教育专家指出,最合理的年龄分布应该是“橄榄型”,中间大、两头小,处于事业巅峰期的中青年教师占主体,发挥骨干中坚作用。
据了解,本市基础教育高层次教育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已引起本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卢湾、黄浦等区县建立“名师工作室”,创造条件让现有特级教师手把手带教青年教师;引导教师在实践中成长的“校本教研”已在全市40多所学校铺开。年内,本市将启动“名校长、名教师培训工程”,“锁定”中青年教师群体,计划在5年时间内造就100位教育教学专家、100位名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