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的劳动力市场8年来首次打破供大于求的常规,而出现了需求总量大于供给总量的特殊现象,这一特征体现在全市14个区县,普遍性接近80%。但专家指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现状:
37%的就业岗位找不到合适人34%的求职者找不到中意岗位
北京市职介中心上周五发布的今年第一季度北京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显示,本季度进入全市劳动力市场招聘的单位有14860家,累计需求各类人员88161人,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求职登记的各类人员为84830人,求人倍率为1.04,全市劳动力市场首次出现需求总量大于供给总量,即求人倍率大于1的现象。但是,劳动力市场最大匹配率为0.63,最大求职成功率为0.66,意味着37%的就业岗位暂无合适人选相匹配,至少34%的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找不到自己中意的岗位。这表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统计显示,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占劳动力需求总量的81.51%。批发和零售贸易、社会服务业、制造业居行业需求量的前三位,其中制造业需求增幅明显。商业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是用人需求的主体,两者合计占劳动力需求总量的75.21%。与上季度相比,本季度劳动力市场对大专、本科学历求职者的需求有所上升。
本季度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最大的二十个职业中,推销展销人员、餐厅服务人员、机械冷加工人员是缺口最大的三个职业;而供需最不平衡的职业是保险业务人员。
劳动力市场需求小于供给缺口最大的二十个职业中,缺口最大的三个职业是:简单体力劳动人员、公路运输机械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行政事务人员。
招聘会:
营销人员供不应求高级蓝领备受青睐
市职介中心还首次对本市劳动力市场招聘洽谈会供求状况做了统计分析。在本季度招聘洽谈会上,营销人员位居需求量榜首,特别是对高级营销人员需求量大,而求职者并不踊跃。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求职者对营销职业认识不够,不愿投身营销行业;其次,营销行业收入依靠业绩,基本工薪难以保证,使一部分期望稳定月薪的人望而却步;第三,营销人员队伍淘汰率高,流动性大,稳定性差。
通过招聘会样本分析,中高级技术人员受到用工单位的欢迎,机械加工中心操作工等专业性强的技术工人,特别是有等级的技师特别受青睐。用工单位在聘用时,偏重实际工作能力,年龄学历等条件比较宽松,说明了随着我市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此类人员不仅从数量上需求增加,同时对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劳动力市场中能够满足用人需求的求职者却较少。
专家:
供需双方存在“错位”和“缺位”
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就业矛盾的特征是求职要求与空位并存,海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顾淑敏分析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原因一: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之间出现“错位”。无底薪的营销类别行业,业务人员劳动报酬依靠完成业绩取得提成,没有社会保险等劳动保障,挑战性强,风险性高,尽管其招聘需求大,但求职者往往对其敬而远之,退避三舍。
低薪行业难以得到求职者“垂青”。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由于技术含量低,工资待遇也相对较低,但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因此尽管需求位居各类职业之首,需求比重占总需求量的50%,但对求职者的吸引力不大,本季度存在五千余人的缺口,用工待遇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劳动者求职的积极性。
原因二: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缺位”。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者素质之间落差大,体现在求职者技能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高级技工稀缺,市场呼唤高技能人才大量涌现。市场对高技能工人到了“求贤若渴”的程度。特别是伴随着北京市现代制造业、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高技能人才仍将保持旺盛需求态势,单纯以体力优势获得就业岗位的可能越来越小。
相反,一些传统热门行业,如财会、驾驶员、文秘等,市场需求饱和,劳动力供给仍源源不断。显示劳动者求职取向趋同,就业的指向性、选择性较集中。劳动者择业时没有跟随市场变化,知识技能储备滞后于市场需求。
建议:
用工关系有待规范化劳动者尚须自我调整
专家指出,应当看到,由于现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动,生产和服务部门的技术含量增大,劳动复杂度提高,无论在制造业还是在服务业中,新兴职业不断出现,一些吸纳就业潜力大的新兴行业,如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普遍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素质要求较高,现有劳动力难以满足,致使每年有大量的就业岗位因无法招聘到合格的人员而流失,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就业矛盾深层次上折射出的是劳动用工关系有待规范,劳动者在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心理结构等方面亟待调整提高。
专家建议,公共职介机构、职业技术培训等部门及时发布劳动力市场供需动态信息。求职者应更新技能,参加定向、定岗培训;调整就业方向,适应市场变化,缩短失业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