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以后,中国日化行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外资品牌的市场策略有了新的变化。曾经对价格战不屑一顾的外资品牌,也开始灵活运用价格杠杆。2002年以来,宝洁麾下的众品牌开始以平民化姿态向国产品牌叫板。2001年3月,宝洁在全国范围内,悄然推出一种大众化包装的汰渍后,2002年4月,汰渍、碧浪开始轮番降价,价格一度跌到3元以下,直逼纳爱斯的雕牌。来自市场的消息是,第一轮降价已初战告捷,“汰渍”销量明显攀升,在某些中等城市甚至断货。与此同时,宝洁的另一旗帜产品飘柔的超低价格亦成为新品种定价的标杆。高露洁牙膏也推出了中档价位的产品,与国产品牌争夺份额。
外资品牌的策略转变是对本土品牌有预谋的压制。近年来本土日化品牌的崛起,都是在中低档市场的成功,由于近几年的消费价格下降,高档市场曲高和寡,中低档市场则成了厂家竞争的焦点。虽然国内品牌扩展了农村市场的巨大空间,但是城市市场却一直是其痛处。而低价格则往往同低质量如影相随,造成国有品牌低档次的形象。
央视市场研究公司(CTR)2003年在32个中心城市启动的 品牌成长和广告效果监测系统 数据印证了本土品牌地位的尴尬。以洗发水为例,在知名度方面,本土品牌中的佼佼者舒蕾和拉芳与外资品牌的差距不算大,但是在渗透率和品牌力方面却有着巨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