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失传了两个多世纪的玉质鼻烟壶经过苏州能工巧匠的悉心研制,终于又重焕青春,在苏州玉雕史上留下了可贵的一笔。
鼻烟,原为西方人提神醒脑、明目驱寒之用,大约在三百年前由意大利玛窦航海来华时作为礼品赠献给明万历皇帝,后由清康熙皇帝令人专制鼻烟壶。可惜,自乾隆后,制作玉质鼻烟壶的技艺竟失传了,其关键在于玉石硬度一般要达到5至6级,而鼻烟壶的造型却有着小口、细颈、大膛的特点,尤其在壶肩部,由于与壶颈处呈凹状,使用一般的工具根本无法将其内膛掏空,这也就成为一个难以逾越的难题留给了后人。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赵荣宝18岁便进入苏州玉雕厂工作,积累下四十余年的玉雕经验,他决心攻克这一难题,使失传已久的玉质鼻烟壶重新问世。他的这一愿望感染了两位爱好艺术的年轻人,使原来倾心于根雕的袁洪明及精于汽车修理、业余擅长篆刻的魏伟也移情于玉质鼻烟壶的研究。三人决定从改进琢磨工具着手。他们买来了各种制作刀具的材质,磨制出各种形状的刀具,接着又研制成了能挖玉质内胆的专业设备,在磨制的方法上也做了改进,经过数百次的实验,终于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现在,他们已制作出了八只造型优美的玉质鼻烟壶,其中有紫晶的、白玉的、壶口直径最小的仅有3毫米,壶内胆壁厚均不超过5毫米,且显得均匀、光洁,其技艺令人匪夷所思,有的壶外壁上还雕琢有美观的图案。
至此,失传了两个多世纪的玉质鼻烟壶在苏州这块曾经以“苏作”著称的土地上重新获得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