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雷"7号的参照弹:美军在越战中大量使用的"百舌鸟"反辐射导弹
风雷7号导弹是仿美"百舌鸟"导弹研制的一种全天候空对地反雷达战术导弹。这种导弹可装在歼击机、强击机与轰炸机上,用于对地空导弹制导雷达和高炮阵地雷达等电磁辐射源进行轰击。1976年和1977年,空军司令部两次向国防科工委建议研制这种导弹。
1977年6月27-28日,黑龙江省国防工业局根据第八机械工业总局的委托。召开总体协调会议,专门研究了"风雷7号"测绘、设计问题。确定由三四九厂和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承担发动机、弹体、弹翼和尾翼部分。二五四厂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承担引信、导引头和控制舵部分。
1978年10月28日,中央军委下达文件,同意研制风雷7号导弹。1979年1月八机总局正式下达风雷7号导弹研制计划。三四九厂除承担导弹发动机和模型弹试制外,还负责地面固定式发射架和装填运输车设计与制造。二五四厂负责10公分被动式导引头、10公分高频无线电引信、控制舵和舵机、导引头和引信检测设备的设计与试制任务。
风雷7号导弹"00"批模型弹用的FG101发动机由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设计。三四九厂在试制中,利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旋压设备,采用热处理整体旋压方法,加工出高精度发动机壳体。对壳体凸缘、装药方式、周向链公差、石墨喷管安装、发动机吊装、固定销设计等做了改进。1979年,试制出首批13部导弹发动机试验样机,送到八四五厂进行装药及地面高低温点火台架试验。通过调整推进剂配方,发动机获得较稳定的内弹道性能。
风雷7号导弹发动机在方案确定、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及加工工艺等方面体现了立足国内、先进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百舌鸟"导弹发动机的基础上吸取了"麻雀"Ⅲb2导弹发动机的特点,在同类战术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中具有国内先进水平。1980年3月装有三四九厂试制的风雷7号导弹FG101发动机的模型弹在解放军第31基地首次进行无控飞行试验,目的是考核发动机在飞行中的工作可靠性并测量弹道参数。通过2发模型弹试验,"00"批模型导弹飞行正常,发动机工作稳定,弹道轨迹与预计的相似,性能基本达到设计要求。
198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文件确定风雷7号导弹为1985年列装产品。总参、国务院国防工办批准风雷7号导弹在歼-8Ⅱ战斗机上悬挂。同年,三机部提出把风雷7号导弹挂在轰-7型飞机上。1980年三四九厂共生产风雷7号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16部、模型弹3发。1981年初,由于国家削减军费,科研经费不足,八机总局决定停止该型号产品的研制。1983年风雷7号固体火箭发动机获国防科工委科技成果三等奖。
风雷7号导弹停止研制后,八机总局要求二五四厂继续研制高频比相式无线电引信、针阀式燃气舵机、被动式导引头三项部件,作为技术储备。
二五四厂从1978年先后试制出2套高频比相式无线电引信原理样机和3套试验样机,经过试验室内场分机和整机调试,样机基本达到设计要求。1982年10月样机在81032部队和86001部队配合下,进行大功率模拟外场试验。在860型炮瞄雷达的近场,完成了高速转台模拟试验和模拟弹道低速滑轨试验。试验表明该无线电引信达到设计要求。1983年5月16日,航天部预研局在二五四厂召开风雷7号无线电引信鉴定会,认为该引信性能可靠,工艺成熟,填补国内高频比相10公分无线电引信的空白。
针阀式燃气舵机从1977年开始研制,首批试制3套样机,分别进行冷气试验、燃气试验和例行试验,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1981年12月样机在湖北进行药柱试验,至1982年末,完成全部试验项目。1983年7月14日,样机经航天部鉴定,认为已达到装弹飞行试验的水平。
1978年二五四厂试制出2套反雷达导弹被动式导引头原理样机和2套试验样机。样机进行两次真实目标外场挂机试验、一次空中飞行试验和一次大功率模拟试验,均达到设计要求。1983年5月12日,通过航天部鉴定,认为该导引头技术先进,填补国内10公分被动式反辐射雷达导引头的空白。
二五四厂共生产导弹高频比相式无线电引信3部,针阀式燃气舵机3部,反雷达导弹被动式导引头2部。1984年该3项成果,分获国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