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的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在生理上分别有什么表现?如何调理?
一、“肾阴虚”与“肾阳虚”的概述:
肾阴,又称元阴、真阴,是人体阴液之本,对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滋养、濡润作用。此外,肾阴能够制约肾中阳气,防止其过亢妄动。肾阴不足则有两方面的病理表现:一为滋润不足,症见眩晕耳鸣、视力减退、形体消瘦、咽干舌燥。二为阴不制阳,虚热内扰,症见五心烦热、潮热颧红、盗汗不寐、梦遗等。其治疗,虚热不甚者可滋补肾阴为主,可用左归丸、六味丸等品;虚火较为明显者,当以滋阴降火为大法,当以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治之。
肾阳, 又称真阳、元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具有温煦机体、促进气化以及制约肾阴等作用。其病理一方面表现为温煦失职,症见神疲倦怠、畏寒肢冷、腰膝冷痛、阳痿、宫寒等;另一方面表现为气化无权,水液代谢失常,出现尿少、水肿等症。治疗以温补肾阳为基本法则,若有水停之患,当利尿行水以兼顾其标。肾阳虚可以吃狗肉、羊肉、韭菜、泥鳅来进行食补,药物则有肾宝、玉苁蓉、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二:“肾阴虚”与“肾阳虚”的基本概念:
我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你明白中医的几个关于肾的术语概念,什么是肾?中医所说的肾与西医的肾在解剖、生理、病理、病证方面有何异同之处?什么叫“阴”?什么叫“阳”?什么是“实” 证?什么是“虚”证?明确了这些肾的证候的基本概念,就容易理解了。(在本文四、【附】中有详细论述、解释)
中医的术语,也涉及到临床的证型,肾虚主要是四方面,一个是肾阴虚,一个是肾阳虚,一个是肾经阴精亏虚,一个是肾经阳气虚损,临床上会出现更多的是肾阴虚和肾阳虚表现,肾阴虚当然只是肾虚的一种,而不是肾虚都是肾阴虚,肾虚是一种总称,肾阴虚与肾阳虚都是肾虚的一部分,代表了某一种症型。肾阴虚和肾阳虚的区别在于,如果是把肾阴虚说是物质上的缺乏,那么肾阳虚就是功能上的乏,物质上的缺乏就会出现腰膝酸软,头发晕,如果在年轻人的身上出现早泄、遗精。还有一种症候出现五心烦热,失眠、心烦,这就是中医所说是“阴虚生内热,……”;如果在老年人出现的肾阴虚就容易脱发或发白的比较早,容易耳鸣、耳聋(背),牙齿松动,眼花的比较早一些,所以说,这是肾阴虚,肾阴虚一般说在中青年发生的比较多,在临床上见到的症状肾阴虚比较多。那么我再说肾阳虚,肾阳虚有一些症状和肾阴虚也是有共性的,比如说腰膝酸软,四肢乏力,但是肾阳虚更体现的是在功能性的所谓出现的四肢不温、畏寒等。“肾阴虚”是以五心烦热为主;“肾阳虚”是以手脚发凉,面色苍白,畏寒怕冷为主,就是中医所说的“……阳虚生外寒。”中青年容易出现性欲减退、阳萎,感觉经常有一种神气疲惫的感觉,因为是功能性的,更多的就会体现就在这方面。我在临床经常所遇到的“肾阳虚和肾阴虚”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我究竟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我就讲了,不论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也好,你如果亏乏虚损到一定程度,就是“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肾阳虚时间长了会有肾阴虚的症状,所以我们在补肾阳的时候,不一定要独补肾阳,而且要阴中求阳,在补肾阴的时候也不是一味的只用补肾阴的药物。例如六味地黄是宋朝一个大医学家耳科专家叫钱乙为小孩创立的一个药方子,主要针对儿童囟门不合,说话晚等等,小儿发育不好,畸形龟背,他认为是肾阴虚所造成的,实际上是脱胎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是补肾阳的要方,去调了肉桂附子,热性就少了,这就是奥妙,所以才会发展延用到今天。一般说,今天我们在衣食温饱都都解决了,住的房屋都比较好,穿戴也比较时尚,但不知人体阳气虚却相对而言比较少了,而在快节奏工作比较劳累,精神紧张、压力大,肾的物质的亏乏就显示出来了,因此现代的人主要是肾阴虚的倾向比较突出,所以说滋阴补肾,阴中求阳是中医补肾的主要倾向,六味地黄是补药的总方,如果出现的肾阴虚,服用一些六味地黄还是比较有效的。
三、“肾阴虚”与“肾阳虚”的临床体验:
中医治疗方面认为任何事物都分为阴阳两个方面,人的肾也有肾阴和肾阳之分,肾功能障碍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肾阴虚造成的,也可能是肾阳虚造成的,所以确切的说,补肾要查明原因,分型而补。
肾阴虚的临床表现:1.腰酸腿软。2.口干、烦躁。3.五心发热。4.爱出汗。
由肾阴虚导致性功能障碍的,平常可以多吃一些六味地黄丸类的补肾阴的药物,另外食补也是很好的办法,例如,用桑葚子、枸杞煮粥,也有很不错的效果。
肾阳虚的临床表现:1.腰痛而且发凉。2.手脚冰凉、3、尿频。
肾阳虚首先是会出现腰痛,因为腰为肾之府,这种痛一般会有冷的感觉。病人痛的同时,觉得腰里面发凉,这是肾阳虚的一个典型表现。另外,它扩展到全身,会出现全身也怕冷。因为肾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如果根虚弱了,整个身体的阳气的温煦作用就会下降。
肾阳虚的人适合吃的食物有海产品、韭菜籽。补肾可以选用金匮肾气丸、五子衍宗丸、右归饮等。
肾阴虚的情况下火就容易旺,阴虚火旺,如果这时再使用那些温热的壮阳药物,等于是火上浇油,病人热性就更大了。反过来说,假如病人肾阳虚、怕冷,你再用一些滋阴药,等于是雪上加霜,病人同样也受不了。
1、 平常讲肾虚,实际包括了肾阴虚和肾阳虚,也包括了阴阳两虚,但是现在药品广告宣传上不是很细致的,所以说解释不清,把有些问题混淆了。我简单的讲一下,这个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内容很多。肾阴虚是一个物质的,肾阴和肾经是属于物质的,肾阳和肾气是功能的。如果我们消耗的物质比较多,比如说肾精方面,或者是女性生活过于频繁,或者是由于劳动,包括脑力、体力的过度,或者是生育以后身体就弱,这样物质基础比较低,而出现了一些症状,腰膝酸软、四肢乏力、头晕耳鸣,包括脱发,牙齿松动,记忆力减退,容易衰老,也包括临床上的性欲减退,男性还容易出现遗精、早泄等等,这都归为肾阴虚的症状。肾阴虚还容易出现虚热,所以中医就有一个理论叫做“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容易出现五心烦热,就是两个手心,两个脚心,心口感觉热的感觉,还有睡觉的时候,容易盗汗,(就是睡着了,身体有大汗,一醒即止) 。特点是肾阴虚多发生在中青年的时候,中青年活动量比较大,无论是学习、锻炼,精力上物质耗损比较多,对性功能方面,性欲是特别强的,但是射精快,有遗精现象。那么肾阳虚,大多数是功能差,也有和肾阴虚相同的情况,比如说腰膝酸软,四肢乏力,还有性欲减退,但是因为它是阳分虚了,肾气虚了,所以出现一些怕冷的一些症状,阳虚生外寒,这样的人面色虚白,比畏寒怕冷,手脚冰凉、小便清长,大便汤薄。这种人性欲比较低,和现代医学说的雄性激素低有相同之处。所以阳虚表现的是外在的,一般也可能由于身体比较弱,有肾阳虚的情况,但是大多数的是在中老年容易出现这种肾阳虚的情况。所以说,一般就要记住这两个特征,一个是年龄上的特征,肾阴虚多发生在中青年,肾阳虚多发生在中老年,肾阴虚容易有虚热的一些症状,肾阳虚有怕冷的症状。在性功能肾阴虚是容易早泄遗精的比较多,肾阳虚的多见阳萎。当然也有共同之处,比如说腰酸乏力,四肢酸软等等共同的症状。
2、前列腺炎是一个现代医学术语,这与肾阴虚、肾阳虚有交叉的地方,确实在临床有一些人,因虚火旺盛,出现了一些在下焦虚火,再加上吃一些辛辣食品等等,结果就会产生一些湿热,湿热和虚火交织在一起,就出现了前列腺炎尿频、(偶见尿痛、尿急、)小便黄,甚至也有一些小腹坠胀隐痛等症状。我们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过程中,如果有肾虚的情况,我们就应该考虑中医治病的特征所在。
中医治疗前列腺炎和现代医学有一定区别,现代医学大多数考虑的是致病菌,是细菌性的,还是非细菌性的,或者是因为支原体、衣原体、是淋球菌,在这一点上讲是有道理的,找到原因,采取相应的一些抗菌素进行治疗,直接对着病菌,这是非常对的。可是中医在治疗上,更有自己的特点所在,中医在治疗前列腺炎时也认为是有湿热毒气(相当细菌、支原体、衣原体或者是淋球菌),采用一些清热利湿、清热解毒的药物,这个实际就是中医的抗菌素,比如说我们也常用的一些野菊花、地丁、蒲公英、穿心莲、鱼腥草等实际上用现在药理来分析,也是广谱抗菌素,副作用很小,在杀灭病菌方面效果也非常好,尤其是用西药时间长了有抗药性,换成中药效果竟然也很好,这样在临床上也屡见不鲜,所以中医在治疗前列腺也有类似于西医的抗菌素的作用,但是中医同时还有其他方法,比如说我们认为他是一种易病体质,素有虚火,可以用一些清虚火的药物,改善他的身体情况致病的环境,把虚火、湿邪去了,并把体质改善了,发病几率就少了。中医是能够改变的,比如湿气大的人可以化湿,有虚火的人可以降虚火。
3、中医可以对致病菌所造成的泌尿系统的一些损害的症状给以修复,例如有很多人,通过化验检查,致病菌已经得到了控制,衣原体、支原体感染,通过一段的用药之后,再化验就变成阴性了,但是病人的感觉症状还存在,很难受,这时候如果再用抗菌素,西药好像没有理论根据了,效果也不好。但是中医有这方面的用药就可以用一些化浊、通筋络的,软筋散结的,活血化瘀,能够消除造成的功能性的障碍,效果也很好。坠胀,用一些行气的药,作用也非常好。
4、中医认为“久病必虚”,任何一个病时间长了对身体的正气都是消耗,有些人得前列腺炎之后,出现体虚的症状,睡觉不好,中医可以扶助正气,用益肾、健脾、养心,这样人的正气辅助了,也可以好得快一些。所以既可以治病,又可以改善身体的体质,更能够调整前列腺炎造成的功能上的一些问题,还能够辅助人的身体正气。所以不能简单的看肾虚和前列腺炎的关系,而是整体学说,前列腺炎如果出现了肾虚的症状,可以用补肾的一些药物,无论是肾阳虚还是肾阴虚,不能认为所有前列腺炎都一定有肾虚的症状,比如说他得的时间比较短,没有肾虚的症状,而是湿热下注,就不需要补肾,所以前列腺炎跟肾虚是有一定的关系,是互相交叉的。
四、【附】中医对肾与命门的认识:
1、肾:
肾是一个功能极其广泛的重要脏器。中医学认为肾的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主藏精,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素问·六节藏象论》称之“封藏之本”。二主水液代谢,故又有“水脏”之称(《素问·逆调论》)。三主纳气,为“气之根”(《类证治裁·喘咳》)。明代随着命门学说的兴起,肾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张介宾认为“命门总乎两肾,两肾皆属命门。”(《类经附翼·求正录·三焦包络命门辨》)并强调肾内寓真阴、真阳,为五脏六腑阴阳的根本,故肾又有“阴阳之本”之称。李中梓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认为肾为生命的关键所在。肾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肾与膀胱气化相通,经脉相互络属,故互为表里。此外,在《内经》中以肾主水液为依据,认为肾与膀胱、三焦皆为表里。如《灵枢·本藏》曰:“肾合三焦、膀胱。”《灵枢·本输》曰:“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肾的阴阳属性,《内经》有多种提法。《素问·水热穴论》谓其为“阴中之阴”。《素问·六节藏象论》称为“阴中之少阴”。《素问·金匮真言论》以为“阴中之阳”。一般而言,肾为五脏之一,主藏精气而不泻,与六腑相较,其性属阴。五脏之中,肾居膈下,故称之“阴中之阴。”肾在五行中属水,通于冬气。
1.肾的解剖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早在《内经》就有了肾高肾下、肾偏倾均可为病的记载,并明确提出“腰者肾之府”。元代滑伯仁谓“附脊之第十四椎”。(《十四经发挥·十四经脉气所发篇》)《医贯·形景图说》进一步作了较为精确的定位,曰:“肾有二,生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肾与毗邻脏器的位置关系,宋代《欧希范五脏图》记载:“肾则有一在肝之右,微下;一在脾之左,微上。”《难经正义·卷三》补充道:“肾左上有脾胃及大肠下廻盖之。”可见,我国古代对肾脏部位已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
肾脏的颜色,《十四经发挥·十四经脉气所发篇》谓之“黑紫”。《医贯·形景图说》认为其“外有黄脂包裹,里白外黑”。《三才图会·肾神》形容它“如缟映紫”。肾脏的重量,《难经·四十二难》谓“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医学入门》、《类经图翼·三卷》云肾重“一斤二两”。《难经正义·卷三》的说法与此则出入甚大,称其“重约三、四两”。
此外,中医学还把男性睾丸归属于肾的范畴,称之为“外肾”。从睾丸的形态相似于“内肾”,功能与生殖直接相关来看,把它归属于肾是很有道理的。
2.肾的生理功能
(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藏精是指肾有摄纳、贮存精气的生理功能。《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主闭藏的主要生理作用在于将精气藏之于肾,使肾中精气不断充盈,防止其无故流失,为精气在体内充分发挥正常的生理效应创造必要条件。
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素问·金匮真言论》强调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机体气、血、津液以及水谷精微皆属“精”的范畴;狭义之精,仅指生殖之精。生殖之精的一部分直接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属于“先天之精”。《灵枢·决气》所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以及《灵枢·本神》所说“生之来,谓之精”,即指先天之精而言。生殖之精还包括了机体发育成熟后自身形成的精子和卵子。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即指机体自身形成的生殖之精。
肾所藏的精气有先、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人体胚胎的原初物质。“后天之精”是出生后机体摄取的水谷精气及脏腑生理活动过程中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后者又称“脏腑之精。”《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先后天之精相互为用,相辅相成。一方面,后天之精的化生有赖先天之精的支持,另一方面,先天之精也须依赖后天之精的培补。脏腑精气充盈,经脾之运化输布全身,其剩余部分通过肾气的作用与先天之精相结合,闭藏于肾。当机体发育到一定阶段,生殖机能成熟时,肾之精气又可化为生殖之精。可见,先、后天之精亦可相互资生、相互转化。
肾中精气的主要生理作用在于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具备生殖能力。因为肾所藏“先天之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本,所藏“后天之精”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体生、长、壮、老、已过程与肾中精气盛衰有关。《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述了肾中精气由未盛到逐渐充盛,由充盛到逐渐衰少继而耗竭的演变过程,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认识到随着肾中精气的逐渐充盛,人体出现“齿更”、“发长”等生长发育的现象。当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又产生了一种名为“天癸”的精微物质,促进机体性腺发育,性器官成熟进而具备生殖能力,在女子表现为“月事以时下”,在男子则出现“精气溢泻”。中年之后,随着肾中精气的逐渐衰少,“天癸”也随之衰少而至枯竭,性机能及生殖能力逐渐衰退,形体日趋衰老,步入老年阶段。一般来讲,女性的发育成熟和衰老较男性为早,但总体来说“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亦有年老而仍具有生殖能力的,《素问·上古天真论》称此为“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肾气有余也”。这段原文明确提出“肾气”盛衰是机体生、长、壮、老、已之根本,齿、骨、发的生长状态及生殖能力是观察“肾气”盛衰、判断生长发育状况及衰老程度的客观标志。临床上补肾精、益肾气作为祛病延年的重要途径被广泛应用。谈运良报道补肾中药能明显延长小鼠和果蝇的半数死亡时间和平均存活天数,对改善老年人衰老症状有显著效果。关于补肾中药抗衰老的机理,认为它通过增高大鼠DNA甲基化水平提高基因稳定性,从而维持正常的基因表达,延缓衰老基因的启动。曲齐生研究表明,老年人及老年肾虚者存在自由基代谢紊乱,中药通过清除体内自由基以达到抗衰老的目的。肾虚动物的睾丸,包皮腺重量明显减轻,睾丸LDH总活性,LDH-X相对活性明显下降,并具明显的生精障碍,为“肾主生殖”提供了佐证。在建立多囊卵巢小鼠模型时,观察补肾中药的治疗作用,发现补肾复方水溶部分对该模型有明显的类雌激素样作用,对下丘脑一垂体未受睾酮抑制小鼠的卵巢重量及功能也有促进作用。
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种促进生殖机能成熟的物质。古人认为,肾属水,癸在天干中也属水,所以叫做“天癸”。王冰曰:“癸为壬癸,北方水,干名也。任脉、冲脉皆奇经脉也。肾气全盛,冲任流通,精气渐盈,应时而下,天真之气降与之从事,故云天癸也。”(《素问·上古天真论》)王冰此处以女子月事为天癸,引起后世医家的争议。万密斋认为“在男子则为精,在女子则为血。”(《保命歌括》)肖庚六引马元台语对王冰以月事为天癸的说法提出异议,说“王冰以月事为天癸者,非也,男女之精,皆可以天癸称,若以女子之血为天癸,则男子之天癸亦为血耶。……男女当交媾时各有精,而行经之际方有其血。”(《女科经论·月经》)张景岳提出“天癸”非精血论,曰:“天癸之义,诸家俱以精血为解,是不译内经之旨也。经云: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泻。则是天癸在先,而后精血继之,天癸非即精血之谓明矣。”(《质疑录·论天癸非精血》)王孟英提出“天癸”与女子性欲有关,天癸至则产生欲念,天癸竭则欲念浅薄。《女科辑要·经水》按语曰:“孩提能悲能喜,能怒能思而绝无欲念。其有情窦早开者,亦在肾气将盛,天癸将至之年。可见肾气未盛,癸水未足,则不生欲念也;如肾气衰,癸水绝,则欲念自除矣。”
天癸与肾的关系,《内经》早已明确肾气盛方能天癸至。天癸是肾精充盛的产物,男精与女血又是天癸至的结果。张景岳谓:“天癸者,言天一之精气耳,气化为水,因名天癸。其在人身,是谓元阴,亦曰元气。”(《质疑录》)。《医宗金鉴》说:“天癸乃父母所赋,先天生身之真气也;精血乃水谷所化,后天成形之本也。男子二八,先天肾气盛,天癸至,与后天所生之精会合而盈;女子二七,先天肾气实,天癸至,与后天所生之血会合而盛。”《景岳全书·阴阳篇》更明确地指出:“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曰元精。”古人认为“天癸”即“天水”,意为“先天之水。”肾为先天之本,主司元气,天癸必须得到肾气及其他脏腑精气的温煦、滋养才能不断充盈,并随着肾气衰弱而竭止。因此,天癸是由肾精充盈衍生而来,而肾精的发育以至充盈是一个渐进的、由量到质的积累过程。天癸虽属于肾气的范畴,但又不全等同于肾气。天癸是“由先天之气蓄积而生。”总之,可以认为“天癸”是古人提出的一个性生理概念。古人通过宏观观察,抓住“男精”、“女血”这一明显生理特征,抽象出了“天癸”的概念。在重温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对“天癸”概念作出界定,认为:天癸是源于先天,藏之于肾,专门作用于生殖系统,促进性发育和维持性、生殖机能的一种精微物质,其主要职能是促进性征及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维持性、生殖功能,参与生殖之精(包括男子的精液、女子的卵子)及月经的化生以繁衍后代。这一职能与现代医学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大致相当。
(2)肾主水“肾主水”是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
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它在肺、脾、胃、肾、肠、膀胱、三焦等的综合作用下完成,其中肾起着主宰作用。肾主水的功能通过肾的气化作用而实现,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肾的气化功能是津液代谢的动力。《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津液也。”肾位于下焦,接纳肺通调水道输送来的津液,将清者蒸腾于上,再输送到肺及全身,发挥其滋养濡润作用;浊者下输膀胱,化为尿液排出体外。其二,肾为肺脾气化之根。肾藏精,为元气化生之源。元气具有激发、促进各脏腑功能的作用。其中肺对津液的宣肃,脾对津液的转输,其动力皆源于肾。其三,肾是调节尿液排泄、维持机体津液代谢平衡的重要器官。正常情况下,机体津液排泄正常与否是决定津液代谢是否平衡、协调的关键因素。津液排泄有呼吸、汗液分泌、排尿三条途径,与肺肾相关。《灵枢·五癃津液别》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尿液排泄作为机体津液排泄的主要途径,它在维持津液代谢平衡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尿液生成与排泄均有赖肾的气化作用调控。人体排尿,一是排除机体必须清除的废浊之液,二是排除人体剩余水液,后者是肾调节、维持体内津液平衡的功能体现。当机体摄水量多或天冷无汗、少汗致体内剩余津液增加时,肾通过气化作用,将多余的水分输注膀胱,与废浊之液一道排出体外,此时尿多色淡;当机体摄水减少或天暑多汗时,肾有效地控制津液排泄,故此时表现为尿少色浓。肾的这一作用不仅能维持体内津液的代谢平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因汗、吐、泻等因素造成津液丧失过多所致的不良影响。由此,前人有“肾主津液”、“肾主开合”之说。
病理情况下,肾中精气虚衰,气化功能失常,不仅可影响肺、脾、三焦等脏腑的气化功能,而且可直接导致肾对津液调控功能发生障碍或紊乱,表现为开合失调。如既可出现尿少、尿闭,又可出现尿多、尿清长。故《素问·水热穴论》指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祖国医学和西医(现代医学)理论体系不同,对肾的认识也不同,但在“肾主水”的概念上,两者的认识大同小异。并且通过肾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对“肾主水”机理进行探讨,认为它是通过肾小球滤过功能、无溶质水清除功能、血浆胶体渗透压相对恒定及肾血流量等环节实现的。研究发现,阴虚火旺、命门火衰患者的尿渗曲线明显上、下分离,两组间尿渗曲线差异显著,两组尿渗变化幅度和尿溶质排量显著低于常人,提示肾虚病人肾脏的水盐代谢机能存在某种失调,从病理上反证了中医肾与现代医学肾脏的相关性。发现补肾阳药退肿早期可减少肾小管重吸收率,后期增加肾小球滤过率与肾有效血流量,改善肾功能而具退肿之效,一定程度从临床角度支持了上述观点。肾之主水是在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参与下通过尿量来调节水液代谢,其意义在于,一方面能够排泄体内的各种新陈代谢产物及进人体内的药物和异物等,另一方面也能调控体液的容量及成分,调节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
(3)肾主纳气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气,促进其吸清呼浊、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肾主纳气”的理论渊源,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指出:“肾者……主卧与喘。”说明咳、喘等症与肾有关。《难经·四难》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这就是说,呼吸功能与心肺肝肾均有关,而肾与气吸入有关。
肾虚有阴虚和阳虚之分。中医理论认为,补肾先弄清是肾阴虚、肾阳虚还是肾气虚是关键。不能盲目乱补,乱补对身体有害无益。因此,肾虚者一定要找正规的中医师正确诊治。一般说来肾阳虚主要表现为现色苍白、畏寒怕冷、浮肿、腰腿冷痛、尿频而少、慢性腹泻、男性慢痿、女性闭经等症,治疗上可酌情使用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右归丸等方剂;肾阴虚则主要表现为面容憔悴、消瘦、腰背酸痛、两下肢无力、自觉低热、两颊泛红、头晕目眩、耳聋、手足心微热、梦遗等症,可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等方剂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