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3岁,女,血小板2.3.白细胞3.1,红细胞2.4,血红蛋白92;查过骨髓,上面显示巨核细胞过大,血小板少见,粒、红、巨三系增生活跃,可见核浆发育失衡现象,血小板少见;无核红细胞大小不均,部分偏大,部分偏小。(免疫球蛋白G,IgG14.5正常是14.2;免疫球蛋白M,IgM0.83正常是1.32;补体C3,1.35,正常是1.2)这是我的检查,现在也没有确诊是什么病,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吗?谢谢,有知道的给我回信,有什么好办法希望能帮帮我。谢谢
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使血液凝固,如果血小板低,就容易导致出血、紫癜(常说的轻轻一碰就青了一块)。
下面介绍一些止血中药(包括增加血小板的中药)
止血药
凡能促进血液凝固而使出血停止的药物,称为止血药。它主要通过增强体内凝血因素 或抑制抗凝血因素,促使凝血,以达到止血目的。中药止血药具有收敛、凝固、清营、凉血等作用,用以治疗咯血、衄血、咳血、便血、尿血及崩漏等出血症,并用于创伤性出血。
血液在功能上存在凝血和抗凝血两个对立而统一的矛盾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以保持动态平衡,使血液在生理情况下既能在血管内不断流通,也能在损伤的局部发生凝固止血。当病理情况下,上述平衡被破坏,或发生血流不止,或形成血栓、栓塞(体内凝血)。
止血过程是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和血液凝固三个重要因素。如外伤出血,则见局部血管收缩,血小板在血管破裂处凝集,破裂并释放出血管收缩物质及“凝血因子”,而组织液及血浆中的一些凝血固子(因子V、Ⅶ、Ⅷ、Ⅸ、Ⅺ、XII等)也受到激活而参与血凝过程,于是血块形成,出血停止。另外,当纤维蛋白形成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溶酶原经激活因子(组织激酶、尿激酶)作用而变为纤维蛋白溶酶(蛋白分解酶),可使纤维蛋白分解,将血管内的血块溶解,以恢复局部血流畅通。
止血是个复杂问题,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血管的粗细、血压的高低、血液粘稠度及血液凝固的各种因素等,但最重要的是血液凝固过程的各种因素,现将血凝过程及血块溶解过程与药物作用的关系以图概括。引起出血的原因很多,出血也是某些疾病的一个症状,故在应用止血药时应根据各种出血症的原因,辨证用药,适当配伍。如血热妄行,应与清热凉血药同用;阳虚不能温经,应与温阳益气药合用;阴虚阳亢,宜与养阴潜阳药合用;气虚不能摄血,当与补气药合用;瘀滞出血,宜祛瘀止血,以祛瘀止血药配伍活血药与行气药。常用止血药有白及、血余、仙鹤草、三七、侧柏叶、艾叶、地榆、槐花、大、小蓟、白茅根、紫珠草、茜草等;复方有胶艾汤、十灰散、四生丸、止血生肌散、云南白药、三七伤药片等。上述止血方药,已有部分经过现代科学研究。其止血的药理作用如下:
(1)使局部血管收缩而止血:如三七、紫珠草、小蓟。
(2)作用于凝血过程,缩短凝血时间:有增加血小板数及促凝的,如仙鹤草、紫珠草;有增强血小板第Ⅲ因子活性,缩短凝血活酶生成时间的,如白芨;有增加血液中凝血酶的,如三七、蒲黄;有纠正肝素引起的凝血障碍的,如茜草,据称有抗肝素的效能。
(3)改善血管壁功能,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降低血管通透性:如槐花、白茅花。
(4)抑制纤维蛋白溶酶(纤溶酶)的活性:如白及、大蓟、小蓟、地榆、艾叶、仙鹤草。止血药中的三七、茜草、蒲黄等既有促进血凝的一面,也有促使血块溶解作用,这说明其功能兼具止血与活血祛瘀功能,有利于止血而不留瘀。
用花生衣煲汤对血小板减少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下边是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方法:
(一)治法研究
1.五法分治 马明根据其应用中医药治疗ITP的经验,总结归纳出辨证治疗五大原则,有一定指导意义,简介如下。[1]
(1)益气摄血法 适用于脾气虚弱、统摄无权者。症见皮下瘀斑、点,尤以下半身为著,其色清淡,不痛不痒,或便血、尿血,月经量多色淡,经期延长,伴有面色不华,倦怠无力,少气懒言,活动后心悸气短,食少便溏;舌质淡,舌体胖大有齿痕,苔薄白或白厚;脉象 滑弱。药用:黄芪、党参、当归、白术、蒲黄炭、山药、茯苓、阿胶(烊化)、仙鹤草、陈皮、大枣。 此型是慢性ITP最多见的证型,约占所有病例的1/3—2/5,尤其是病程越久者此型越多, 可能与患者长期慢性失血而继发缺铁性贫血有关。用药后往往首先出现自觉症状改善,且各种出血现象的减轻要早于血小板计数的回升,但此型患者劳累后容易复发。
(2)滋阴降火法 适于阴虚火旺、伤及血络者。症见鼻衄、齿衄或肌衄而以上半身为著,月经量多色泽鲜红,经期易提前,伴五心烦热,口渴欲饮,咽干舌燥,颜面潮红,眠差多梦,夜间盗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或有裂纹、剥脱;脉弦细或细数。药用:生地、紫草、茜草、女贞子、旱莲草、知母、黄柏、玄参。此型也是慢性ITP的常见证型,多见于青壮年,尤其是青年女性,有些则有应用激素治疗后的患者。本病用药后血小板上升不稳定,波动性较大,有的尚受情绪因素的影响。
(3)清热凉血法 适于火热炽盛、迫血妄行者。症见鼻、齿、肌衄,其色鲜红,甚或口舌
血泡,伴身热汗出,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甚则烦躁不安;舌质红绛或有芒刺,苔黄而干;脉洪大或滑数。药用:水牛角、生地、生石膏、土大黄、牡丹皮、大青叶、黄芩、白茅根。此型主要为急性ITP,多见于儿童,其发病迅速,病势急骤,经治疗后效果明显,血小板计数恢复较满意,且大多数不易复发,只有极少数病情缠绵难愈。
(4)补益肝肾法 适于肝肾不足、精血亏损者,症见鼻、齿、肌衄时轻时重,病势缓慢,
伴有头晕耳鸣,双目干涩,腰膝酸软,失眠健忘,性欲减退;舌质淡红舌体偏瘦,苔薄白而少或灰黑或光滑无苔;脉沉细或细弱。药用:生熟地、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何首乌、仙灵脾、赤芍、白芍、阿胶、仙鹤草、藕节。此型多为老年ITP患者,虽以肝肾阴虚为主,但亦有肾阳虚的表现。此即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使阴阳两虚。有些病例则有骨髓增生不良而 需温肾壮阳、益精填髓以刺激造血功能,所以在临证时需按照辨证论治的精神,并把握好滋阴与壮阳的尺度。
(5)活血止血法 ITP虽无单纯的血瘀型,但许多患者往往兼有一些瘀象,如皮下瘀斑、瘀点,舌有瘀斑或舌质紫暗等。瘀血既是ITP出血后的病理产物,而瘀阻脉络又使血不循经更加重出血,所以化瘀即是止血。另外,单用止血之品也有留瘀之弊,且髓海瘀阻而不利于血液的化生。因此,止血与活血并用宜贯穿ITP治疗的始终,使血止而不留瘀,祛瘀更利止血。可将活血化瘀的当归、丹皮、赤芍、丹参、鸡血藤、川芎等与止血之晶仙鹤草、茜草、阿胶、小蓟、侧柏叶、三七、藕节等根据辨证合理组合,相辅相成。
总之,ITP的治疗可遵循张景岳“动血之由,惟气惟火”之说,以健脾益气摄血止血、补益肝肾滋阴降火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要,并辅以活血化瘀,以期提高血小板数量,增强
血小板功能,从而控制出血,缓解症状。中药治疗的特点为作用持久,疗效巩固,而无明显
毒副作用。但疗程不可太短,尤其对血小板上升缓慢者,更应坚持用药,注意观察,并适时
调整方药。
2.分期论治 陈永辉临床将该病分为两期论治,并按各期不同特点,单纯采用中药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①急性期血热炽盛,宜清热凉血止血。本病多发于2~9岁儿童,起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起病急,出血重,以皮肤黏膜突然出现紫斑,斑色鲜红而密集,伴有齿鼻衄血为突出表现。实验室检查除血小板减少外,抗血小板抗体明显升高,骨髓中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辨证属风热疫毒入血,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治当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基本方:生地、丹皮、赤芍、青黛、紫草、仙鹤草、三七粉、知母、生甘草。 鼻衄者加白茅根、土大黄;齿衄者加焦栀子、藕节;尿血加大小蓟;便血加地榆、侧柏炭。药后大多数患者能较快控制出血症状,血小板计数的恢复亦较满意,且不易复发。②慢性期气阴两虚,宜益气养阴止血。慢性期多为急性期失治误治,或应用大量激素治疗后,造成气阴耗伤,病程迁延,反复不愈。临床常见皮下紫斑,斑色紫暗,伴有齿鼻衄血,面色萎黄,纳差乏力,或手足心热,舌淡红,苔少,脉细弱或数,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小板偏低,骨髓象见巨核细胞增多伴成熟障碍。辨证属气阴两虚,气不摄血,血不循经,渗于肌肤。治当益气养阴止血。基本方:黄芪、当归、阿胶、龟板、鹿角胶、仙鹤草、三七粉、生地、丹皮、青黛、紫草、生甘草。气虚明显者加太子参、白术、大枣;阴虚明显者加鳖甲、熟地;齿鼻衄血明显者加白茅根、旱莲草、茜草;迁延日久兼有舌质紫暗或瘀斑等瘀血表现者,可酌加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2]
3.益气补肾活血法 时毓民等用益气补肾活血法治疗儿童ITP 41例。结果治愈率及恢复率达73.3%,总有效率达97.6%,基本方为生地、当归、赤芍、茜草各9g,补骨脂、炙黄芪、菟丝子各12g,鸡血藤30g,大枣15g,生大黄6~9g(后下)。对32例进行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32例应用二磷酸腺苷(ADP)诱导,其中20例同时应用肾上腺素诱导。此外,对52例正常儿童进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其中39例同时应用肾上腺素诱导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说明治疗前患儿血小板聚集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降低,治疗后已达到正常,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3]
4.益气养血,滋补肝肾法 曹凤城等用中药治疗小儿慢性ITPl4例,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为治则。基本处方为:黄芪20g,太子参、党参各15g,熟地、当归、枸杞子、女贞子 各12g,肉苁蓉、巴戟天、仙灵脾各10g,茜草、白芍、生白术、山萸肉各9g,阿胶3g(烊化)。出血严重时茜草可用至20g,加银花炭、大黄炭、地榆炭适量;伴继发感染出现低热、盗汗者重用黄芪、白芍、阿胶,并可加用连翘、丹皮、旱莲草滋阴养血、凉血止血之品,酌减温阳诸品之量。除1例正在应用泼尼松仍按原方案服用外(6周后撤完),其余均用中药治疗。
8例在出现疗效、病情相对稳定后,按上述基本方为主制成水丸,继续巩固治疗,疗程1.5~21个月,平均5.9个月。治疗结果,按1986年全国小儿血液病专题座谈会标准,治愈8例,恢复1例,好转5例,治愈恢复率为64.3%。对治愈8例中的6例进行随访,停药1年以上均未见复发。在临床中体会到慢性ITP整个病程中以虚为其主要病机特点,全方以补虚为主,兼以止血,即使在缓解期也较适合。[4]
5.活血化瘀法 崔淑珍等用活血化瘀法治疗ITP,其中56例以活血化瘀中药为主配合西药治疗,44例单纯西药治疗。具体方法是:对照组用泼尼松每日1~2mg,/kg,分3次口服。观察组以活血化瘀法拟方:川芎5g,丹参、赤芍、鸡血藤各10g,益母草15g。脾胃虚弱者加山楂、麦芽、陈皮、白术、厚朴各10g;出血较多者加生地、丹皮各10g,小蓟15g(此剂量为学龄前儿童量),日1剂,水煎分3次服,4周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52%。1个月后两组血小板及抗血小板抗体(PAIgA)变化差异显著(P<0.001),从而证明活血化瘀中药对治疗ITP有一定作用。[5]
6.滋阴降火法 徐容富临床用滋阴降火法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2例,药用紫珠草、旱莲草、生地各15g,牡丹皮、人中白、全当归各10g,炙甘草4g,随症加减,每日1剂,分早晚各服1次,15天为1疗程。结果痊愈15例,好转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
以上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