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卫视最近推出系列的怀思上世纪80年代,其中一集对第五代电影导演有粗略的勾勒;某新创办的周刊,在其试刊号上也作类似专题,刊出了部分文艺界人士旧照,其中赫然见有巩俐。连出生于1965年最后一天的巩俐也成了“怀旧”对象了! 内地第五代导演与香港电影新浪潮、台湾“新电影”同出于上世纪80年代初。 要是细致地按年份划分的话,这两岸三地的新一辈电影人内地的第五代是出道最晚的,现在倒成了因“旧”而被“怀”的一代。那么,许鞍华和徐克们、侯孝贤们这些“老太太”、“老大爷”该搁在哪儿呢?要知道,黑泽明75岁那年拍了《乱》,安东尼奥尼83岁那年还拍了《云上的日子》哩! 巩俐在《红高粱》中亮出从未见的丽色时,章子怡在她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宿舍床头张贴了巩俐的海报,视她为偶像。谁也不曾想到,当她和巩俐一起拍摄《艺伎回忆录》时,她自己已是片中主角,而巩俐却成为配角。 而此刻,当巩俐凭《艺伎回忆录》获得美国影评学会“最佳女配角奖”,而章子怡在金球奖则空手而回时,甚至该片原著小说作者阿瑟·高登在看过影片后毫不吝啬大赞巩俐,反过来对章子怡在片中表现颇不以为然时,这样出现对巩俐的“怀旧”是不是显得有点儿显得滑稽? 笔者想说的是,中国内地电影本来就“营养不良”,一年才区区20亿的票房收入,人均年看电影才可怜巴巴0.18部,别说远不能与美国人年均5.4部相比,就在香港人的年均2.61部面前也显得矮了一大截。香港电影近年滑坡,其中原因之一是人才青黄不接。2004年香港十大票房电影,刘德华一人就占了四部。是年,华仔42岁。比起23年前出道时,华仔当然是“老”了,但是,香港有谁会将他打入“怀旧另册”?人才青黄不接是一回事,与刘德华无关。 而真是人才又何惧“老”了? 可怕的是,明明人家并不真的“老”了,更非人家不努力,却要把人家从银幕上赶下去,“打入”被“怀旧”之列。这是因为“动漫思维”才出现盲目的“中年歧视”,这种歧视尤其出现重视外在形象,以声、色、艺为主的行业,如电影演员、歌手等。 在香港,现在的电影“大将”足有半打以上都是“叔叔”辈的———除刘德华外,成龙、梁朝伟、黄秋生、梁家辉、刘青云、吴镇宇、任达华等。 然而,又有谁可以告诉我说,内地也有半打以上的“叔叔”辈的电影大将或英雌? 对80年代的怀念、著传,是一种风尚,但如弄错了对象,让人感到那是一种否定时,不管是否是误会,都是一种轻率。 (列孚 香港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