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刚"到"爱宕"
20世纪90年代,日本以美国海军新型"阿利.伯克"I级驱逐舰为蓝本,引进"宙斯盾"作战系统,建造了4艘装备"标准"-2MR远程区域防空导弹的"金刚"级驱逐舰,从而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宙斯盾"驱逐舰的国家。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核心-4个护卫队群(俗称的"八八舰队")以"金刚"级为核心各配备了2艘防空驱逐舰,防空作战能力由此获得极大提高。
但日本并未就此满足,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日本即以朝鲜弹道导弹威胁为借口,对海上自卫队提出了海上弹道导弹防御的需求。此外,设计于上世纪70年代的3艘"太刀风"级防空驱逐舰性能逐渐落伍,难以满足舰队防空作战要求。因此,日本决定在"金刚"级的基础上发展一型拥有强大区域防空能力和一定拦截弹道导弹能力的新型"宙斯盾"驱逐舰。2000年12月日本防卫厅发表的《新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中正式批准建造2艘新型"宙斯盾"驱逐舰,代号为14DDG和15DDG,并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通过预算授权。
新型"宙斯盾"驱逐舰首舰"爱宕"号于2004年4月5日开工,2005年8月24日下水。2号舰"足柄"号于2005年4月6日开工,2006年8月30日下水,计划在2008年3月服役,配属日本佐世保基地的海上自卫队第2护卫队群。2舰均由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建造,每艘建造费用约13亿美元。舰名均沿用了二战时期日本海军重巡洋舰的舰名,可见其在日本海自的地位。2舰服役后将取代2艘"太刀风"级驱逐舰,日本还计划在2018年前再建造2艘"爱宕"级来取代护卫舰队中的2艘"旗风"级防空驱逐舰,届时日本将继续保持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宙斯盾"舰拥有国的地位。
◆总体布局
"爱宕"级是在"金刚"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者具有相同的舰体和动力装置,不过一爱宕"级在设计上吸收了美国海军"阿利.伯克"ⅡA级驱逐舰的特点,增加了1座直升机库,烟囱和上层建筑的形状为了提高隐身性能也略做了修改,外观上和"金刚"级有所不同,吨位也大450吨。
跟"金刚"级一样,"爱宕"级舰型采用了流行的长首楼高平甲板、小长宽比、高干舷、方尾设计,舰首高大尖瘦,前倾明显,舰体横向剖面为深V型,舰体宽大且明显外飘,从舰中部到舰尾型宽变化不大。这种舰型有利于增加内部空间,利于舰的内部总体布置,并可以大大减轻舰体的横摇和纵摇,增强舰艇在高速航行时的稳定性,从而使军舰具有更好的适航性、稳定性和机动性。舰上全封闭式上层建筑以一体化设计集中在舰体中部,占舰体长度1/2以上。"爱宕"级和"金刚"级的舰桥较"阿利.伯克"级多了1层指挥甲板,因此更加高大,SPY-1D多功能相控阵雷达4个阵面的布置也提高1层,有利于扩大SPY-1D雷达的视界。"爱宕"级在上层建筑尾部设立了1座直升机库,而"金刚"级仅仅配备了1个飞行平台和燃料设施。MK-41垂直发射系统较"金刚"级增加了6个发射单元,布局也由"金刚"级的前29单元(舰桥前甲板)后(甲板)61单元变为前64单元后32单元(直升机库顶部)。为了增强防护和生存力,舰身和上层建筑全部采用钢制结构,重要系统均经过抗冲击加固,特别是暴露在主舰体之外的战斗部位,都使用了高碳镍铬钼钢,具有很强的抗冲击性。全舰装设了"三防"(防护核、生物和化学武器)用的过滤通风系统,在遭到核生化武器袭击的情况下,舰内增压系统启动,使舱内气压高于外界并与外界空气完全隔绝,清洗区域亦与舰内过滤通风系统完全隔离,此外在甲板上也装有大功率的洒水装置。
金刚级宙斯盾驱逐舰;"爱宕"级是日本继"金刚"级之后第二级装备"宙斯盾"作战系统的驱逐舰。从总体上看,"爱宕"级是"金刚"级的改进型,在武器装备、火控系统、电子设备、舰体隐身性方面都有所提升,整体作战能力较"金刚"级有很大提高
"爱宕"级在设计上较"金刚"级更加重视隐身性能,舰体上层建筑外形上采用了新的流线形隐身设计,显得更加整洁。与"金刚’级一样,"爱宕"级水线以上舰体外飘,上层建筑为倒V字形,外壁采用了倾斜面设计(倾斜度在7°-10°之间),边角采用了圆弧过渡,这样可避免舰体表面形成垂直面,使敌方雷达接收到的回波强度大为减弱,从而达到隐身目的。"爱宕"级将"金刚"级上较笨重的传统垂直桁架桅杆改为迎风阻力小、质量轻、雷达反射截面积小的新型后倾式棱柱型桅杆,2座烟囱外型也由钝顶金字塔形改为有利于隐身的多面体形,外形也更加低矮,直升机库也采用了有利于隐身的平面组合结构,并且换装了外形隐身的MK-45Mod4主炮,以尽量减少雷达反射截面。此外,"爱宕"级还采用了大量新型隐身涂料以进一步降低被雷达发现的距离。在红外隐身方面,"爱宕"级通过在烟囱、暖通、动力舱等发热部位覆盖屏蔽和绝缘材料来实现隔热,减少向外辐射的热量。在红外特征最强的烟囱排气口安装了空气冷却和海水降温装置,烟囱内部安装有喷水降温系统,从而将红外特征降到最低程度。在声隐身方面,采用了大量低噪声机械设备,并在主要机械设备上采用了减震浮筏技术,螺旋桨的噪声也大幅降低。但"爱宕"级的隐身设计也不是很彻底,如烟囱两侧布置的救生、工作艇都暴露在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隐身性。动力系统采用了与"金刚"级相同的COGAG,主机为4台LM2500型燃气轮机,单机功率25000马力,持续总功率102000马力,双轴双桨推进。4台发动机分成2个机组布置在2个机舱内,每个机组并联2台LM2500燃气轮机来分别驱动左舷轴和右舷轴,巡航时每个机组各开动1台发动机,高速航行时则4台并联齐驱。为了降低动力系统的噪声以利于反潜作业,"爱宕"级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将LM2500燃气轮机安装在双层隔振弹性基座上;主机舱采取了隔音防振措施:采用5叶大侧斜可调螺距螺旋桨,并在螺旋桨上采用了气幕降噪技术(避免空泡噪声)。
此外,舰上还装有3台发电机组和1个应急电站,主机、电站的监控和全舰的损管系统全部采取了集中管理,由中央计算机集中控制,具备了较高的自动化程度。"爱宕"级与日本近期建造的其他水面战舰一样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不但能够大幅减少建造成本,提高建造速度,而且有利于后勤保障以及以后的现代化改装。
◆经久不衰的"宙斯盾"作战系统
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海军为对抗苏联海军飞机、水面舰艇和潜艇发射的种类繁多、性能先进的反舰导弹的饱和攻击,开发了"空中早期预警地面综合系统",俗称"宙斯盾"系统。"宙斯盾"作战系统是一种具有强大区域防空作战能力的水面舰艇综合作战系统,首套系统于1983年装备"提康得罗加"级巡洋舰。20多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宙斯盾"系统在经过不断的改进与升级后,已经陆续衍生出8种版本(基线0-7型),其中每个版本还有局部改进。目前,"宙斯盾"系统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舰载作战系统之一。
"宙斯盾"系统主要由SPY-1相控阵雷达、指挥决策、显示系统、武器控制、导弹发射、战备状态检测系统等分系统组成,可将全舰的各武器系统统一管理、调配、有机地综合,使之成为一个快速反应、极少人为干预的作战系统。该系统可控制多种武器构成远、中、近相互衔接的防御圈,以不同射程的防空武器有效拦截飞机和反舰导弹,具有强大的抗饱和攻击能力。由于性能的不断拓展,"宙斯盾"系统在改进过程中不断增加新设备,使其从单一的防空作战系统发展为综合性的作战系统,具有较强的防空、反潜、反舰和反导综合作战能力。
"阿利.伯克"ⅡA级;相比"阿利.伯克"ⅡA级,"爱宕"级不能发射"战斧"巡航导弹,因此不具备对岸和反舰的远程攻击能力
SPY-1三坐标相控阵雷达是"宙斯盾"系统的核心和主要探测设备,由4组固定式阵列天线、波束控制器、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装置、雷达控制及辅助设备以及计算机等组成。天线由4个相控阵面组成,呈八角形,每角边长3.7米,安装在舰艇的上层建筑上,每个阵面可覆盖120°,4个相控阵面可覆盖以本舰为圆心的半球。SPY-1雷达工作在E/F波段,具有搜索距离远、同时跟踪目标多、跟踪精度高、反应时间短、自动化程度高、抗电子干扰能力强、生存能力强、可靠性高等优点。
"爱宕"级采用的基线7.1型"宙斯盾"系统是最新升级版本,韩国建造中的KDX-3型和澳大利亚计划建造的Sea-4000型驱逐舰也选用了该版本。基线7.1型反映了"宙斯盾"作战系统基本结构的最新进展,具有极强的海上区域监控能力,尤其是提高了弹道导弹防御能力,成为美国海军海上弹道导弹防御体系的核心。其主要改进包括辅助传感器、改进型"战斧"导弹、宽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和先进的计算机处理系统等装备的升级。基线7.1系统的计算机处理系统首次采用了完整的现成商用"宙斯盾"先进处理计算机运作架构,把原来的AN/UYK-43一类美国海军标准计算机彻底转向商用的计算环境,运算速度比"金刚"级提高了960倍,从而具备更快的反应速度,增强了系统的效能,同时也是向开发式结构转变的关键一步。SPY-1D(V)相控阵雷达系统是"宙斯盾"基线7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备自动的自适应雷达模式控制能力和更加强大的抗电子干扰能力,在雷达发射机、信号处理与控制计算机上都进行了改进,具有高速追踪和垂直搜索追踪目标能力,提高了探测低空掠海目标(如掠海飞行反舰导弹)和濒海环境中操作时滤除海面杂波的能力,并增加协同作战能力。与"金刚"级采用的SPY-1D相比,SPY-1D(V)最大的改进是提高了弹道导弹探测能力。SPY-1D雷达只能及时探测到像"飞毛腿"一类的中近程低速弹道导弹,而"爱宕"级则能够早期发现射程比较远、末端速度很高的中远程弹道导弹。日本引进的"宙斯盾"基线7.1系统与美国海军的自用版本最大的不同是删除了"战斧"巡航导弹武器控制系统,不具备发射"战斧"巡航导弹的能力。此外,美国海军的"宙斯盾"基线7.1系统中的水下作战系统集成了远程遥控猎雷系统,不过日本海上自卫队有强大的水面反水雷力量支援,很可能没有装备该猎雷系统。
◆强大的武器系统
"爱宕"级装备有强大的武器系统,不但具有强大的区域防空作战能力,反潜、反舰作战能力也比"金刚"级有很大提高,因此不但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主力防空战舰,也是综合战力最强大的水面战舰。与"太刀风"级相比,"爱宕"级不仅在吨位和整体设计水平上大为提高,作战能力更可谓是天壤之别。防空作战能力
"爱宕"级装备2组美制MK-41型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包括舰首的64个发射单元和直升机库顶部的32个发射单元。MK-41垂直发射系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舰载导弹发射装置,具有隐蔽性强、发射速度快(最高达1枚/秒)、反应时间短、可全方位攻击等优点,而这些特点对抗饱和攻击特别重要。MK-41在使用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根据需要灵活配备除"拉姆"防空导弹之外的美国海军所有类型的导弹。MK-41采用热发射技术,导弹尾焰在发射井内产生的燃气由专门设计的排气道来释放。
"爱宕"级目前装备的是"标准"-2MRBlocklⅢA/B防空导弹。一般情况下,"爱宕"级的96个MK-41导弹发射单元混合装载80枚"标准"-2MR防空导弹和16枚"阿斯洛克"反潜导弹("金刚"级总共90个发射单元,装载74枚"标准"-2MR舰空导弹和16枚"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导弹可单发,又可以多发连射,最小发射间隔为1秒。
"标准"-2BlockⅢA采用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弹长4.72米,直径0.343米,翼展1.06米,发射质量706.7千克,飞行速度2.5马赫,最大射程167千米,射高10~19800米,采用中段惯性加无线电指令修正和末段半主动雷达自动寻的复合制导。与"标准"-2BlockⅢ相比,BlockⅢA型的射程、精度和抗干扰能力均有大幅度提高,配备的MK-125高爆战斗部的爆片也具有更大的速度,对来袭目标的毁伤能力更大。BlockⅢA还加入了低空威胁探测性能更强目标探测装置,改进了拦截低空目标的能力,能够更加有效地对付超低空高速小目标(如掠海飞行反舰导弹),可在距舰20~25千米处拦截距海平面10~15米高度超低空飞行的目标。"标准"-2BlocklⅡB型是"标准"-2家族中的最新型号,导弹因为加入了一套辅助红外传感器而变成了双模式末制导,并扩展了导弹制导逻辑运算功能,使导弹能够更好地处理从舰上传感器和导弹寻的器上传来的信息,从而提高了导弹在最后飞行阶段对付重要目标的性能。在"标准"-2导弹飞向目标途中,通过数据链从MK-99导弹火控系统接受相控阵雷达发出的目标修正指令,并及时改变弹道,以最捷径飞向目标。在导弹飞行末端,由SPG-62火控雷达为导弹半主动雷达寻的末制导系统提供末端跟踪及目标照射,以引导导弹准确命中目标。"爱宕"级与"阿利.伯克"级一样,3部SPG-62火控雷达分别被安装在舰桥顶部桅杆前面和后烟囱后面的平台上。SPY-1D(V)相控阵雷达、3部SPG-62目标照射雷达与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相结合,能够同时拦截空中12个目标。再加上高达80~96枚的"标准"-2备弹量,使"爱宕"级具有强大的抗饱和攻击能力。"标准"-2BlockⅢA/B主要负责单舰及舰队的中远程区域防空,由于其射程远,可以对来袭目标进行分批拦截,一旦拦截失败,舰上的其他近程防御系统还有充裕时间作出反应,从而使舰艇的抗击压力得以减轻。
从MK-41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发射"标准"-2防空导弹
"爱宕"级在舰桥前阶梯状平台和直升机库顶部各装有1座MK-15Block1B型"密集阵"近程防御系统,其前后布置的方式可实现对从舰首舰尾及舰体两侧来袭的空中目标进行全方位拦截。"密集阵"系统使用电力驱动的6个20毫米炮管,凭借4500发/分的高射速在短时间内在目标来袭路径上形成一道密集的"弹墙",从而摧毁低空飞行的反舰导弹等超近程目标。MK-15Block1B近防武器系统是"密集阵"系统的最新型号,它在原1A型的基础上增加了红外搜索跟踪装置,改进了Ku波段搜索与跟踪雷达,可提供24小时被动搜索和多光谱探测、跟踪能力,对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等目标具有更高的拦截能力。Block1B的优化炮管比1A型的更长、更重,通过简化炮弹的散射模式和使用新型的炮口抑制系统提高了近防系统的射击精度,不但可以采用近炸引信预制破片弹和脱壳、贫铀及钨芯穿甲弹,还可以使用新型"增强毁灭性弹药",在发射初速不变的情况下,打击目标时提高了近50%的贯穿动能,可以更有效地对付超音速反舰导弹。由于系统本身为三位一体模式,在炮架上装备了搜索、跟踪雷达及红外搜索跟踪装置,因此自动化程度很高,不依赖舰上的对空雷达也可独立完成作战任务。
除了硬杀伤武器外,舰上还装备有4座MK-36Mod12型6管130毫米箔条诱饵发射装置,可以灵活发射多种不同用途的干扰弹药,如金属箔条/红外诱饵弹、箔条红外混合诱饵弹和假目标诱饵弹(射程在2500米),用于干扰诱骗雷达、红外制导反舰导弹,并与舰上的NOLQ-2综合电子战系统构成对抗反舰导弹的完整的主/被动电子对抗系统。
SPY-1D(V)相控阵雷达的快速搜索、处理能力,加上MK-41垂直发射系统高达1枚/秒的导弹发射速度和360度全方位攻击能力,搭配性能先进的"标准"-2BlockⅢA/B远程防空导弹和"密集阵"Block1B近防系统,结合多种电子战手段,赋予了"爱宕"级极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完善的多层次防空火力,其对抗大规模、多批次、多方向反舰导弹饱和攻击的能力相当强大。"爱宕"级一流的区域防空能力,使其不但成为日本海上自卫队防空能力最强的驱逐舰,也是目前世界上防空能力最强的水面战舰之一。由于日本已经加入了美国的"海基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因此,未来"爱宕"级上将配装日美共同开发的"标准"-3Block1A新型远程防空导弹。"标准"-3型防空导弹主要用于拦截大气层外沿预定轨道飞行的中远程弹道导弹。导弹沿用"标准"-2BlockⅣ型的弹体和发动机,改装了第3级发动机以及加装全球定位/惯性导航系统,拦截方式则采用波音公司研制的"动能拦截弹头"直接撞击目标。这种拦截弹头由"标准"-3导弹发射到数万米高的大气层外,通过内部高灵敏度红外传感器来探测临近的弹道导弹,凭借巨大的动能以撞击方式进行拦截。"标准"-3导弹飞行速度可达12马赫,最小拦截高度为15千米,最大拦截高度122~160千米,对于高空目标最大射程可达425~500千米,2艘装备"标准"-3的"宙斯盾"舰即可覆盖整个日本本土。"标准"-3不但拥有弹道导弹拦截能力,也可以拦截高空飞行的飞机,从而大大拓展了常规海上作战的防空火力圈。目前,日本已经购买了36枚"标准"-3Block1A舰空导弹,计划2007年底开始交付,装备在"爱宕"级和改装后的3艘"金刚"级驱逐舰上。由于"爱宕"级服役时就具备了发射"标准"-3导弹的能力,因此它将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第一级具备弹道导弹拦截能力的"宙斯盾"舰。
反潜作战能力
"爱宕"级直接引进了美国"宙斯盾"作战系统的组成部分-SQQ-89(V)10综合反潜作战系统,而没有采用"金刚"级上的OQS-102型球鼻首声呐和OQR-2型拖曳线列阵声呐。SQQ-89(V)10反潜作战系统是SQQ-89(V)反潜作战系统的最新型号,主要由SQS-53C低频舰壳声呐、SQR-19(V)2战术被动低频拖曳线列阵声呐、SQQ-28"兰普斯"轻型机载多用途系统、MK-116-7反潜火控系统和相关武器系统、UYQ-25水声传播预报数据处理系统等组成。SQS-53C布置在舰首的球鼻首内,是美国现役最先进的大型主/被动数字化舰壳搜索/攻击声呐,以主动方式工作时最远对潜探测距离为65千米。其圆柱形基阵采用了大量高清度听音器,具有探测跟踪水下目标(包括潜艇、水雷、鱼雷)、主动精确测距、被动监视及水下通信等多种功能,并为反潜导弹、反潜鱼雷以及拖曳式反鱼雷诱饵提供精确的目标数据。由于声学基阵较大,SQS-53C对浅水水域的低噪声潜艇和低速航行的潜艇有较好的探测能力,据称是唯一能够有效探测俄制"基洛"级常规潜艇的声呐。SQR-19(V)2拖曳线列阵声呐位于舰尾左舷的水密门内,主要用于对潜远距离被动探测、噪声测向、跟踪和识别,并引导反潜直升机前往攻击海域。该声呐整体性能十分先进,采用了1700米长的拖缆,线阵列长245米,拖曳深度365米,数据处理系统应用了全新的数字式高容量计算机系统,最远可探测到130千米外的水下潜艇。从综合性能上看,SQQ-89(V)10反潜作战系统对水下目标的探测能力要强于"金刚"级上的对潜探测系统。
"爱宕"级驱逐舰配置图
"爱宕"级有16个MK-41垂直发射单元装备"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备弹16枚。垂直发射型"阿斯洛克"反潜导弹是日本所有具备导弹垂直发射能力的驱逐舰的标准反潜武器系统。该导弹是目前世界上较为有效的中程反潜武器,导弹长4.87米,直径0.358米,发射质量639千克,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战斗部装MK-46Mod5反潜鱼雷,最大射程20千米,可对处于水深40~1000米的潜艇展开攻击。日本目前正在以97式鱼雷为战斗部研制国产新型"阿斯洛克"反潜导弹。
除了"阿斯洛克"反潜导弹以外,该舰的反潜武器系统还包括设在舰后部两舷的2座HOS-302型(68式)旋转式三联装324毫米鱼雷发射管,通过舰内遥控操作来发射MK-46Mod5型及73式轻型反潜鱼雷。MK-46Mod5型反潜鱼雷为MK-46系列反潜鱼雷的最新改进型,其寻的段、导引段、引信及动力系统均经过了大幅技术改造,从而具有更好的抗干扰能力和识别、捕捉目标能力,可以更加有效地对付装有消声瓦的现代低噪声潜艇。MK-46Mod5型鱼雷的另一个特点是增强了在浅水区对付潜艇的能力,甚至可命中浮在水面上的潜艇。MK-46Mod5型鱼雷采用压缩空气推进,自导方式为主/被动声自导,长2.67米,直径0.328米,重235千克,弹头重44.49千克,采用双航速(搜索阶段为低航速,攻击时为高航速)航行,最高航速44节,射程11千米/40节,作战深度6.1~457.2米,其制导精度很高,并具有多次重复攻击的能力,制导系统在丢失目标后可重新进入搜索状态,直至动力耗尽为止。
"爱宕"级在舰尾增设了1座直升机库,搭载1架SH-60K反潜直升机,并在机库内设有防空导弹和反潜武器库,比"金刚"级在直升机的运用上更具有灵活性。SH-60K是SH-60J的改进型,在SH-60J的基础上机身加长了0.4米,最大起飞重量增加近1吨,达到10.89吨。该机最大飞行速度250千米/小时,升限3810米,航程1110千米,续航时间4.2小时,作战半径200千米。SH-60K的最大改进是水下探测设备获得升级。其装备有日本自行研制的先进低频主动吊放声呐,可有效对付装备消声瓦的低噪声潜艇,性能相当于美国海军AQS-22低频声呐。该机配备的ISAR逆合成孔径雷达,通过解析目标反射的雷达波多普勒偏移,可以识别目标的形状,并可得到类似照片质量的分辨率,对水面舰艇目标的搜索距离超过250千米。SH-60K还装备有声呐浮标投放器、磁探测仪和前视红外传感装置等探测设备,战术情报显示装置、导弹报警装置、雷达干扰箔条和烟雾闪光弹发射装置也得到升级,并增加了与海上幕僚监部系统对应的战术情报处理、显示功能和僚机进行战术情报交换的功能。SH-60K直升机加长了两翼武器挂架,携带的反潜武器比SH-60J多了日本自行研制的97式反潜鱼雷,该鱼雷的弹体较MK-46略长,重量也相应增加,因此不能使用SH-60J的挂架。97式采用双航速(搜索阶段为低航速、攻击时为高航速)航行,配备有威力较大的成形装药弹头,不但可攻击高速、深潜目标,还增强了在浅水区对付潜艇的能力。SH-60K执行反潜任务时,通常搭载2枚反潜鱼雷或MK-64深水炸弹。SH-60K还新增了激光制导的"海尔法"导弹(可挂4枚,射程8千米)和7.62毫米机枪,从而具备一定的反舰作战能力。此外,SH-60K保留了SH-60J的反舰导弹中继制导功能。SH-60K在2005年刚刚投入使用,显著提高了日本海上自卫队空对潜、对海作战能力。反舰及对地攻击能力
"爱宕"级的主要对海探测设备为桅杆前方的OPS-28D型G/H波段对海搜索雷达。OPS-28型系列雷达从80年代开始装备日本海上自卫队驱逐舰和护卫舰,除探测水面目标外,还可用于探测和识别掠海高速飞行的导弹,扫描速率很高,并能捕获超视距目标,具有优良的探测性能和精确的分辨率。OPS-28D是OPS-28型的最新改进型,具体性能相当于美国海军SPS-67(V)3对海搜索雷达,最大探测距离100千米。
"金刚"级装备有2座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而"爱宕"级则换装了外型相似的2座四联装90式(SSM-1B)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备有8枚90式导弹)。"爱宕"级2座90式导弹发射装置布置在2座烟囱之间,这种发射装置也可以发射"鱼叉"反舰导弹。"爱宕"级使用日本研制的WPC-1A武器控制系统来控制发射90式导弹,WPC-1A通过接收来自舰上指挥控制数据,解算发射导弹的相关数据,进行任务规划,并确定导弹的发射时机。除使用日本研制的WPC-1A武器控制系统外,90式导弹也可使用"鱼叉"导弹的AN/SWG-1A武器控制系统。
90式导弹是日本20世纪90年代初期自行研制成功的反舰导弹,装备了"村雨"级和"高波"级驱逐舰以及2型导弹艇。90式导弹长5.09米,弹径0.35米,弹重667千克,推进装置采用1台涡轮喷气发动机,飞行速度0.9马赫,最大射程150千米,单发命中概率95%。90式导弹弹体呈圆柱形,头部为卵圆形,采用铝合金结构,弹体中部和尾部有呈X形配置的弹翼与控制尾翼,具有扇面发射能力,弹翼折叠后存放在密封的圆形发射筒中。导弹采用了具有抗干扰能力的宽频带频率捷变主动雷达导引头和先进的数字式计算机,中段为惯性+雷达高度表修正制导,末段为主动雷达导引头制导(并可根据需要加装末端红外成像导引头),可对20千米处的水面目标进行锁定。战斗部为重230千克的半穿甲爆破型,带有延时触发引信和近炸引信。导弹在巡航时的飞行高度为30米,在末端攻击时下降到5米,在距离目标3千米时可突然跃升而后俯冲攻击目标,以降低被拦截的概率。90式反舰导弹可接收来自SH-60J/K直升机、E-2C和E-767预警机、EP-3电子战飞机等平台的超视距目标指示信息,从而超视距打击150千米远的各种水面目标。
"爱宕"级在舰桥前甲板上装备有1门采用隐身设计的MK-45Mod4型127毫米62倍径全自动舰炮。该舰炮除打击海上目标外,还具有很强的精确对地攻击能力,并可用于攻击低速飞机。MK-45Mod4舰炮是美国海军MK-45舰炮的最新型号,也是美海军在役的唯一能够发射新型弹药的舰炮。与以前的MK-45Mod2相比,在反应能力、适应能力、毁伤能力、可维护性、自动化程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口径主舰炮。除可发射MK-45Mod2使用的各种常规炮弹外,MK-45Mod4型还可发射美海军新研制的低成本竞争型弹药、MK-172新型子母炮弹及其高能发射装药等。MK-45Mod4型舰炮除射速略逊于"金刚"级上的"奥托.梅腊拉"127毫米全自动舰炮(射速45发/分)外,在对地/对舰攻击能力上具有很大的优势。"爱宕’级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第一艘装备MK-45Mod4舰炮的驱逐舰,其使用的MK-45Mod4由日本钢铁公司引进美国专利生产。
"爱宕"级上装备的SH-60K反潜直升机,除可担任反潜、警戒及反舰导弹中继制导等任务外,还可使用"海尔法"导弹和机枪攻击小型舰艇。此外,"爱宕"级装备的"标准"-2BlockⅢA/B舰空导弹可用作超音速反舰导弹使用,以2马赫的速度攻击40千米内的水面舰艇。舰上的2座"密集阵"Block1B型近防武器系统,也可用于对2500米内的可疑船或自杀艇等小型高速水面目标进行拦阻射击。"爱宕"级还装备有2~4挺12.7毫米机枪以对付日益严重的海上恐怖行动的威胁。
电子战能力
电子战作为一种软杀伤力量在现代海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子战系统通过干扰敌方舰机的雷达、通信系统,使其失去"眼睛"和"耳朵",通过发射箔条弹、诱饵弹以及实施电子欺骗,可诱使敌导弹偏离目标。日本凭借先进的电子工业,在舰载电子战系统的研制上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爱宕"级的主要电子战系统为NOLQ-2综合电子战系统,其电子支援/对抗(ESM/ECM)天线分别位于桅杆顶部以及舰桥顶部左右两侧。NOLQ-2是日本在美国SLQ-32综合电子战系统的基础上自行研制的,主要用于360度全方位内对探测到的信号自动分类、更新、识别和评估,并对威胁本舰的辐射源进行收集、识别、测向、告警。NOLQ-2能够覆盖从甚高频到18兆赫兹的绝大多数雷达、通信工作频段,而且工作功率也很高,性能不亚于美国海军的SLQ-32(V)2/3综合电子战系统,在某些方面还有所超出。NOLQ-2综合电子战系统除具有电子侦察功能外,还具有转发式干扰、应答式假目标干扰、噪声干扰和箔条干扰功能,能够实施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因此具有完善的电子侦察和电子对抗能力。此外,"爱宕"级上的4座MK-36Mod12型箔条诱饵发射装置也可以作为NOLQ-2综合电子战系统的组成部分,通过发射金属箔条/红外诱饵弹和假目标诱饵弹来与电子侦察、干扰系统配套使用来对抗反舰导弹。
在鱼雷对抗方面,"爱宕"级舰尾部靠近水线部位右侧并排布置了2个圆孔,用于收放日本国产4型拖曳式鱼雷诱饵。4型拖曳式鱼雷诱饵通过发出模拟舰艇航行的噪声来诱骗敌方鱼雷。该舰在设计上留有将来引进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正在开发的新型鱼雷对抗措施的空间。
其他电子设备
"爱宕"级上的火控雷达包括1部日本国产FCS-2-21A(MK-2-21A)火控雷达(用于控制127毫米炮,并可用于控制"密集阵"近防系统射击水面目标)和3部美制AN/SPG-62火控雷达(为"标准"-2导弹提供末端照射)。
OPS-28D对海搜索雷达上方的圆柱形白色天线罩是ORQ-1B直升机数据链天线。ORQ-1B主要负责SH-60K直升机与母舰之间实时传输来自声呐和声呐浮标的数据等信息,可以进行大容量数据交换。为了引导直升机安全起降,飞行甲板上除了装备直升机进场指示灯外,还装备有辅助着舰引导装置。
导航设备包括桅杆最顶端的ORN-6C"塔康"战术无线电导航系统和桅杆中部前端的OPS-20导航雷达(拥有避撞警示、电子海图描绘、自动操舵等多项功能),以及GPS导航系统等。"爱宕"级上的数据链系统沿用了"金刚"级上的NTDS海军战术数据系统,并拥有美国及其盟国海军通用的11号、14号、16号战术数据链,以便于与美国海军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爱宕"级还装备有自卫队最新的C4ISR海上作战指挥控制系统-海上幕僚监部系统的海上终端,可以与海上幕僚监部和自卫舰队等上级司令部实时的交换作战数据。该终端的显控台布置在作战情报中心和舰桥内,指挥官可利用其提供的数据进行决策指挥。目前,该终端还未与情报处理装置相连,今后将通过数据通信装置与情报处理装置连通。由于弹道导弹防御需要大量的信息交流,"爱宕"级还可能配备了美国CEC协同作战系统,该系统是美国海军网络中心战的重要基础装备,其数据传输能力约为16号数据链的100倍,14号数据链的1000倍。总体上说,"爱宕"级拥有比"金刚"级更强的信息作战能力。
此外,舰上还装备有先进的UPX29敌我识别系统,"超级鸟"侦察卫星接收天线以及美海军用于舰队通信卫星的WSC-3/OE-82C卫星通信终端系统等,以利于战场识别,为远洋航行提供通信保障。
2006年9月下旬,中国海军"兰州"级170、171号新型防空驱逐舰在南海的军事演习中首次正式亮相,这标志着中国海军新型防空驱逐舰正式形成战斗力。"兰州"级和"爱宕"级均为中日海军在21世纪初期服役的新型防空驱逐舰,在两国海军中都担当着区域防空的重任。由于中日之间复杂的历史恩怨和海洋权益冲突,笔者根据公开发表的资料将"爱宕"级与"兰州"级驱逐舰基本性能作一下对比。
"兰州"级驱逐舰是中国海军迄今为止建造的吨位最大、性能最先进的驱逐舰,据英国《简氏年鉴》介绍,舰长155米,宽18米,吃水6米,标准排水量约5500吨,满载排水量约7000吨。与满载排水量达10000吨的"爱宕"级相比,"兰州"级在吨位和尺寸上要小很多。该级舰采用全封闭的中央桥楼式设计格局,上层建筑和主舰体连为一体,舰体修长而丰满,横向剖面为深V型,舰首前倾,干舷较高,外飘明显,长宽比较小,因此具有非常好的适航性和耐波性。"兰州"级采用了当今比较流行的流线形隐身设计,舰面简洁流畅,上层建筑采用了倾斜面设计,各面转角处采用了圆弧过渡,舰首的防浪板和上层建筑中部设置的隐身挡板遮蔽了位于前甲板和上层建筑上的外露设备,在舰体表面很可能使用了雷达吸波涂料。在红外隐身和声隐身上,"兰州"级采用了一系列与"爱宕"级相似的降低红外特征和辐射噪声的措施。总体上来看,"兰州"级在总体布局上符合现代水面战舰的特征,舰体表面十分光滑流畅,总体隐身性不亚于"爱宕"级,在雷达隐身性上甚至还有所超出。
"兰州"级采用了柴燃交替式动力装置(CODOG),高速航行时使用2台燃气轮机,巡航时则使用2台柴油机,双轴双桨推进,最大航速29节,续航力4500~5500海里门8节。CODOG和COGAG是目前大部分大型水面战舰采用的动力模式,两者都具有经济可靠、加速性好、启动快等优点,不过COGAG在最大航速和续航力方面要高一些。因此,"兰州"级与采用COGAG的"爱宕"级相比,最大航速和续航力略低。作为中国海军第一种专用舰队防空驱逐舰,"兰州"级装备了与"宙斯盾"系统类似的相控阵雷达和垂直发射远程防空导弹,被誉为"中华神盾"。"兰州"级装备的相控阵雷达的4个阵面呈四边形布置在舰桥四周,阵面采用了曲面保护罩,布置方式与"爱宕"级相当,但位置要低。据国外专家分析,中国这款相控阵雷达的对空探测距离大约在300~350千米,工作在C波段或S波段,可同时探测、识别、追踪上百个空中和水面目标,性能上优于早期的SPY-1相控阵雷达。但由于该雷达为新研制的相控阵雷达,因此在可靠性上可能不如SPY-1,与"爱宕"级装备的SPY-1D(V)相比在探测距离和目标跟踪数量上也有一定差距,尤其是没有SPY-1D(V)的弹道导弹跟踪能力。除了新型相控阵雷达外,"兰州"级还在烟囱后部的后桅顶端装有1部中国海军通用的八木天线米波二坐标对空警戒雷达,安装该雷达是为了与相控阵雷达互补,提高抗电子干扰能力、抗反辐射导弹能力,并弥补相控阵雷达平均无故障时间短和连续开机时间短等缺点,此外米波雷达的宽波束对空中隐身目标有良好的探测效果。
新型相控阵雷达和米波对空警戒雷达配合使用可为"兰州"级提供良好的对空探测能力,但与"爱宕"级相比,"兰州"级在对空探测能力上还有一定差距。"兰州"级的主要防空武器为48枚远程区域防空导弹,装在8座六联装圆筒状冷垂直发射单元里,其中舰桥前6座,舰尾直升机库上方2座。这种冷垂直发射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成功的,每个发射单元都有独立的发射口,射速有望达到MK-41的1枚/秒的水平,因此比8个单元都使用一个发射口的俄罗斯SA-N-6式舰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发射效率和可靠性要高许多。但这种冷垂直发射系统在通用性和灵活性上比MK-41要差,所占甲板面积也大。
为了防止防空导弹弹射升空后点火失败落到甲板上,每座垂发单元都向舰体外侧倾斜一定角度。"兰州"级装备的远程防空导弹为国产新型地空导弹的海基型号(西方称之为"海红旗"-9),性能上大体相当于俄罗斯的SA-N-6防空导弹。从"兰州"级没有配备近程防空导弹来看,"海红旗"-9的低空性能应当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最低射高应当能达到"标准"-2早期型30~50米的水平。"海红旗"-9中段制导应当采用的是远程舰空导弹普遍采用的惯导/指令修正。至于末段制导,由于在"兰州"级上看不到类似"宙斯盾"系统中的SPG-62照射雷达,因此可能采用的是类似"紫菀"-30防空导弹的主动雷达末制导或类似SA-N-6的TVM末制导,或者采用了末段半主动雷达末制导,但目标照射信息由相控阵雷达来提供。中国近几年在防空导弹技术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因此"海红旗"-9除在超低空性能上与"爱宕"级的"标准"-2BlockⅢA/B(最低射高10米)有一定差距外,在其他性能上应当能接近其水平。"兰州"级舰上的新型舰空导弹与相控阵雷达配合,可同时攻击的空中目标应当在10个以上,因此"兰州"级具有较强的抗饱和攻击能力。受限于吨位,"兰州"级在舰空导弹携带数量上不如"爱宕"级,持续作战能力较弱,在"兰州"级的后续舰上可能增加吨位以携带更多的导弹。
"兰州"级与"爱宕"级一样,在舰桥前平台和直升机库顶部各装备有1座近防武器系统,其采用的近防系统类似于荷兰"守门员"近防系统,火炮采用7管30毫米"加特林"转管炮,炮架上装备有搜索/跟踪雷达和光电跟踪系统,该近防系统在弹药威力和射程上都优于"爱宕"级上的"密集阵"Block1B近防系统,因此"兰州"级在末端反导能力上要优于"爱宕"级。
"兰州"级舰上装备有齐全的探潜设备,包括1部中频主/被动舰壳声呐及1部低频被动式拖曳线列阵声呐。这两款声呐都是中国海军新研制成功的,性能上接近"爱宕"级装备的AN/SQS-53C舰壳声呐和AN/SQR-19(V)2拖曳线列阵声呐。"兰州"级在舰体后部两舷内的活动盖板内布置有2座三联装324毫米反潜鱼雷发射管,该型反潜鱼雷采用主/被动声制导,性能基本与"爱宕"级装备的MK-46型反潜鱼雷相当。
"兰州"级在舰尾直升机库内搭载有1架卡-28反潜直升机,担任远程反潜以及反舰导弹中继制导。俄制卡-28装备有完善的反潜设备,通常在机腹弹舱挂载2枚轻型反潜鱼雷和2枚深水炸弹来实施反潜作战,作战半径200千米。卡-28虽然是中国最先进的反潜直升机,但是与"爱宕"级装备的新型SH-60K相比,电子设备稍显落后,在综合作战能力上也有一定差距。此外,"爱宕"级比"兰州"级多搭载了担任中程反潜任务的垂直发射型"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因此比"兰州"级多了1层反潜火力网,综合反潜能力优于"兰州"级舰。"兰州"级的主桅顶部装备有1部二坐标对海/对空搜索雷达,主要用于探测海面和中低空目标,并为舰上武器提供目标指示。该雷达可以全自动搜索跟踪目标,雷达精度、可靠性高,总体性能与"爱宕"级上装备的OPS-28D型对海搜索雷达性能相当。在"兰州"级舰桥顶部还有1部超视距对海探测雷达,用于为反舰导弹提供超视距目标指示和中继制导,并可用于控制主舰炮射击海上目标。
"兰州"级在后桅和直升机库之间装备有2座四联装圆筒形反舰导弹发射装置,用于发射新型远程反舰导弹。在2006年的第六届珠海航展上,航天科工集团展示了新型C-602高亚音速反舰导弹,该导弹使用与"兰州"级上相似的四联装圆筒形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发射,因此"兰州"级装备的反舰导弹很可能是C-602的自用型号。C-602反舰导弹长约6米,直径0.5米左右,重1500千克,战斗部重300千克,采用中段惯性+末段主动雷达制导(其末制导雷达锁定距离可达30千米),尾部串连有1台固体火箭助推器,动力装置为涡喷发动机,飞行速度0.9马赫,射程达280千米。考虑到中国反舰导弹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C-602的抗干扰能力和命中精度应当与"爱宕"级上的90式反舰导弹相当,而在威力和射程上C-602明显占有优势,因此C-602在总体性能上优于90式。"兰州"级可以使用超视距对海探测雷达为新型舰舰导弹提供超视距目标指示信息,有效发挥新型远程舰舰导弹的射程优势,因此"兰州"级在远程反舰能力上要优于"爱宕"级。
"兰州"级在舰首装有1门采用隐身炮塔的55倍口径100毫米单管舰炮,主要用于打击中小吨位的水面舰艇和空中目标。与"爱宕"级上的MK-45Mod4型127毫米舰炮相比,100毫米单管舰炮在射速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对空作战性能好于MK-45Mod4型,但由于射程和弹药威力不足,在打击海上目标和对地攻击能力上不如MK-45Mod4。因此,"兰州"级的近程反舰和对地火力支援能力不如"爱宕"级。
"兰州"级装备有中国海军最先进的综合电子战系统,包括电子侦察告警系统、电子对抗系统及其他一些新型的电子战设备,总体性能相当于"爱宕"级上的NOLQ-3综合电子战系统。此外,"兰州"级还装备有4座18联装122毫米干扰弹发射器(类似于MK-36Mod12型箔条诱饵发射装置),通过发射箔条、红外干扰弹和假目标诱饵弹(射程在4000米)干扰诱骗反舰导弹。总体上,"兰州"级在电子战能力上与"爱宕"级相当。
"兰州"级是中国海军信息作战能力最强的水面战舰,但与"爱宕"级装备的指挥控制系统相比,在信息作战和指挥控制能力上仍有明显差距。
总体来说,与"爱宕"级相比,中国海军"兰州"级型驱逐舰除在远程反舰和末端反导能力上占有一定优势外,在区域防空反导、反潜、近程反舰和对地攻击能力上都有一定差距,在信息战和指挥控制能力上明显不及,而且"兰州"级也不具备反弹道导弹能力。由于中国海军装备技术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最近几年虽然在技术上取得许多突破,但由于历史上积欠太多,短时间内全面赶超美日先进技术还是不大可能。因此,作为亚洲最先进驱逐舰的"爱宕"级总体性能上领先于"兰州"级也就不足为怪了。相信随着中国海军装备技术的进步,在"兰州"级的后续舰上将会采用更多的先进技术,从而缩小与"爱宕"级的性能差距。
"爱宕"级服役后,将取代"太刀风"级防空驱逐舰的位置,和"金刚"级、"旗风"级一道,作为日本海上自卫队4个护卫队群的防空主力执行区域防空作战任务,并与护卫队群中的其他驱逐舰构成一个体系完备的水面舰艇编队防空体系。但随着具有区域防空能力的19DD多用途驱逐舰的建造(2007年批准第1艘舰的建造预算,预计2011年服役),以及日本海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加速建设,"爱宕"级在执行舰队区域防空作战任务的同时,将会腾出更多的资源执行弹道导弹防御任务。
20世纪90年代末期,日本开始投入巨资与美国合作发展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日本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包括海基高层(大气层以外)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和以FPS-XX相控阵雷达、"爱国者"-3地空导弹为核心的陆基低层(大气层以内)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其中前者用于拦截处于外大气层的飞行中段、甚至助推段的弹道导弹,如果拦截失败,再由"爱国者"-3导弹在来袭导弹的飞行末段进行拦截。由于海基高层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又称"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具有扩展日本狭窄国土和防御纵深的独特功能,在部署上又极具灵活性,因此是日本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重要一环。"宙斯盾"作战系统和"标准"-3防空导弹是该计划的核心装备,而"爱宕"级的设计之初就是作为海基反导平台,所以"爱宕"级对提升日本的弹道导弹防御能力极为关键。"爱宕"级的服役不但标志着日本的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得到进一步充实,也使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有海上弹道导弹拦截能力的国家。除了"爱宕"级,日本已经计划对3艘"金刚"级进行重点提高弹道导弹防御能力的现代化改装,包括提升SPY-1D相控阵雷达对中远程弹道导弹的探测、追踪能力,升级指挥控制系统的软件,搭载"标准"-3导弹,从而具备拦截中远程弹道导弹的能力。改进后的"金刚"级将与"爱宕"级一起构成日本海基高层弹道导弹防御的主力。到2010年左右,日本将拥有5艘具备弹道导弹防御能力的"宙斯盾"驱逐舰,这5艘"宙斯盾"舰全部部署在面向黄海、东海和日本海方向的佐世保和舞鹤基地。其具体指向不言而喻,恐怕不单是为了对付朝鲜的弹道导弹那么简单。
为了适应弹道导弹防御作战和1000海里远洋护航作战的需求,日本海上自卫队已经决定从2007年起对其机动打击力量-护卫舰队下属的4个护卫队群("八八"舰队)进行结构调整。原来每个护卫队群下的3支护卫队以及1艘直升机驱逐舰将整合为2支护卫队,即直升机驱逐舰战斗群(DDH战斗群)和防空导弹驱逐舰战斗群(DDG战斗群)。两种战斗群各编有1艘防空驱逐舰,DDH战斗群主要执行远洋反潜作战,DDG战斗群除执行区域防空作战外,另外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执行弹道导弹防御作战。调整后新的护卫队群的战斗能力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使用也更加灵活,原先以远洋反潜作战为主要作战任务的"八八"舰队也将结束其历史使命。因此,"爱宕"级服役后,日本海上自卫队可以采用更为灵活有效的编组方式将其编入DDH战斗群或DDG战斗群,从而大大加强远洋综合作战能力,加速推动海上自卫队由"近海专守防御"向"远洋积极防御"的战略转变。
根据日本的规划,在执行弹道导弹防御作战时,至少需要6艘"宙斯盾"驱逐舰将全部资源用于弹道导弹防御。而随着日本的防卫战略不断向海外延伸,其军事力量的建设早巳突破"专守防卫"的限制,海上自卫队也需要"宙斯盾"驱逐舰支援美国领导的军事行动,因此现有的6艘"宙斯盾"驱逐舰已经难以满足日本海上自卫队不断增加的需求。最近有消息称,日本已经计划在下一个《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中再建造2艘"宙斯盾"驱逐舰,并于2018年前完成部署。届时,由8艘"宙斯盾"驱逐舰和4艘具有全直通甲板的16DDH直升机驱逐舰为核心的日本海上自卫队整体作战能力仍将处于世界前列,并在技术上继续保持对亚洲其他国家的领先地位,从而巩固日本在东亚地区战略格局中的优势地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