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5日,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国防科工委、财政部、总装备部、国家质检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代表,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成员,部分省市科技部门代表,“纳米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以及部分国内纳米领域的专家学者。
纳米科学和技术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几大前沿领域之一。探索介观世界物质奇异性质,发展未来技术,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纷纷制定国家纳米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加大对纳米科学技术的投入。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纳米科技工作,2001年科技部会同有关部委成立了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并与前国家计委、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联合制定了《国家纳米科技发展纲要》,对我国纳米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3年,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召开会议,交流了《纲要》落实情况,对我国纳米科技发展战略进行了研讨,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纳米工作在“十五”后期的重点任务。
“十五”期间,在《国家纳米科技发展纲要》框架指导下,科技部、发改委、基金委、中科院、教育部等有关部委对纳米相关的材料、信息、能源、医学和制造等领域进行了总体部署和重点加强,从不同层面进行了项目部署,并先后组建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等三个国家级纳米中心。许多地方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也从项目部署、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强了对纳米科学技术的投入。这些部署大幅提升了我国纳米的研究水平和研发能力,使国家的纳米科技研究逐步进入国际的主流方向,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例如: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研究方面,在纳米碳管研究、纳米仿生超疏水界面材料研究、具有空间周期性的固体量子系统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居于国际前沿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纳米器件研究方面,研制出了新型自旋电子器件、量子阱-量子点复合结构的新型光子存储器、单根单壁碳纳米管场效应晶体管、单根氮掺杂碳纳米管的电子器件、分子器件等一系列纳米原型器件;纳米效应与表征等研究方面,在大块金属的奇异性质、单分子表征、分子自组装、表面超浸润性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2006年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发表的纳米相关论文已与美、日相当,年度总被引用数也位列前茅,部分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纳米技术专利申请明显增加,2001年以前的十多年中还不到千件,但到2005年3月,数量已经达到4600多件。在标准化工作方面,组建了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目前我国已经正式出台了15项纳米技术标准,其中国家标准11项,行业标准4项,为提升我国纳米技术产业竞争力提供保证。
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纳米科学被认为是我国“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领域之一”,并设立了“纳米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该计划成为我国纳米科学技术的旗帜性研究计划,2006年就部署了13个重大项目。与此同时,国家863计划、国家基金会、中科院都从不同层面部署了一批重大和重点项目,纳米科技的部署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这次会议就是在《规划纲要》发布后,召开的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将成立新一届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对“十五”纳米科学技术情况进行总结,提出“十一五”的宏观发展思路和要求。
科技部程津培副部长代表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作委员会工作报告。报告认为:“十五”期间,我国纳米科学技术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纳米相关领域作了较全面的部署,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优秀人才团队,初步构成了我国纳米科学技术研发平台体系,加强了纳米专利和标准化工作,推进了纳米产业化的发展。报告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纳米科技发展存在的不同研究方向发展不均衡、缺乏重大创新性成果、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技术转化能力弱等问题。“十一五”期间,要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战略目标,认真落实“纳米研究”重大科学研究部署,突出战略重点,加强顶层设计;继续加强纳米科学技术平台建设和人才团队的培养;大力促进成果转化;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委员会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白春礼院士作关于纳米科学技术发展的学术报告,全面介绍了国内外纳米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点。基金委朱道本副主任和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綦成元巡视员也作了大会发言,分别介绍所在部门的纳米相关部署情况。
科技部万钢部长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万部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我国纳米科学技术所取得的突出成绩,鼓励科技工作者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紧紧抓住战略重点,充分发挥我国已有的优势,肩负起实现纳米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历史使命。
来源:科技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