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嵌入中药开发的范例
本报北京6月10日电 经过3年多联合攻关,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院长吴以岭教授和清华大学材料系粉体工程研究室主任盖国胜博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首次将超微粉技术成功用于中成药生产,标志着我国中药现代化迈出重要步伐。这一成果,在今天由中科院院士陈可冀主持的超细粉体技术应用于现代特色中药成果发布会上发布。
在现代中药的生产研发中,如何用最小的服用剂量取得最大的药效,是亟待解决的焦点课题。其中,提高药物吸收率成为影响中成药疗效的重要一环。而超微粉技术作为近几年兴起的一项前沿科技,可以将原材料加工成微粉甚至纳米级微粉。经此处理的中药粉体,能取得动植物类药材细胞破壁的效果,从而大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率。
在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和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的支持下,以岭药业与清华大学材料系合作,共同实施中成药———通心络胶囊超微粉工艺提升项目。研究人员在优化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虫类药组合超微粉碎系统设备,实现了1250目以上虫类药细胞破壁超微粉的连续、高效生产。药物细胞被打破后,增加了药粉的表面积,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度、生物利用率以及药物的药理活性均有大幅提高,并减少了胃肠道反应。研究人员还首次在中成药质量标准中引入了超微粉粒度的标准,并提供了检测依据和方法。他们建立的虫类药超微粉粒度质控标准,已被批准为国家药品标准。
该项研究获8项国家专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研究结果表明,将超微粉技术应用于通心络胶囊的生产过程,大大提高了动物药制备的工艺技术水平和药品质量。该项成果已获得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专家认为,应用超微粉技术,我国中成药“制备工艺粗放,质量标准低下”的传统形象被打破,为高新技术嵌入中药开发提供了范例。
记者 宗宝泉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