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主一旦发现工程被公司转包以后,他所受的打击是双重的:不但要承受因信任被践踏带来的受骗之痛,还要担心包工头偷工减料装修出来的房子会不会有质量问题。最可悲的是,他还为这双重打击高价买了单。
通常业主们选择装修公司来装修自己的房子,是因为他们对公司信任,以为正规军比游击队好,装修出来的房子质量好、有保障。但是,纯朴的消费者对装修公司的信任被无情地利用了——多数的装饰公司直接将利润抽走,工程转给包工头,把业主的利益扔到一边。
如果业主知道,自己给装修公司的装修款,公司拿走30%左右后,包工头还要小赚一笔,这样做出来的房子能指望它用料瓷实,工艺精湛吗?毫无疑问,答案是否定的。
案例
“花3万块钱学了装修知识”
张老师夫妇俩都是退休教师,为儿子结婚准备的房子花去了他们几乎全部积蓄,但既然是作为婚房,装修也是潦草不得的。他们前后比较过几个装修公司,最后选择了自己有个学生所在的玲珑空间装饰。
虽然看得出报价单中有重复计价的地方、合同约定的付款次数和比例(签下合同就付60%,油漆工进场前再付35%,留5%结算后付)都不合理,但是因为学生出面减免了他们数额几千元的“工程管理费”,张老师还是对这些都没有计较。公司也承诺,是自己的工人来做施工。
真相是在一堆施工质量问题暴露之后被发现的。张老师觉得泥工和木工活都有一些没做好,要求返工,而包工头不肯,张老师只好找公司。“找了两次,得到回答说‘他们不是公司的人’,我儿媳妇去打听,才知道这在行业里叫转包。”张老师说。
最后返工所浪费的主材料还是由张老师自己承担。而包工头却称因返工增加了人工成本,“没赚到钱”,一直要张老师追加费用。张老师告诉记者,目前工程快收尾了,却还存在卫生间未做防水,电路改造用的照明线负荷不够易起火等安全隐患,“真不知道住进去以后房子会不会出什么事。”张老师不无担忧地说。
记者只能这样安慰他:“起码您一直在工地看着,知道有这些问题存在,哪怕再花钱重做,也比毫无所知住进去后出事强。”张老师不无自嘲地表示“花3万块钱学了装修知识”,可这些“知识”以后不会再用到了。
追问
转包是揭不得的疮疤?
2月7日上午,记者联系上了玲珑空间装饰负责监理张老师家施工的佘监理。佘表示卫生间不可能没有做防水,照明线的标准也符合省装饰协会的规定。佘否认了张老师家的工程是转包出去的。至于在张老师家施工的工人没有和公司签合同,领工资从“项目经理”处领,佘解释说,一个装修公司不可能长期保有大量固定的工人。“如果你去问一个公司有没有把工程转包出去,所有的公司都会说没有。这是行业规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为什么这些装修公司都不承认?因为在转包模式下,获益最大的是公司自己,而受损害最大的却是他们天天挂在嘴上的“上帝”——消费者。
其实只要一说出来,大家都很容易理解转包模式为什么会带来那么多的麻烦:装饰公司一单抽30%后转到包工头那边时,利润空间已经减小了很多。包工头从自己利益最大化考虑,该刷“三底两面”的墙,他可能只刷“一底一面”;该用好板材的地方,偷偷换成差的……工艺标准非常模糊。而这些,没有亲眼监督整个过程的消费者是不会知道的——表面上看过去,刷五遍的墙和刷两遍的墙有什么区别呢?但天长日久,问题就会显现出来。